概况
高明区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紧靠西江,东与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临鹤山,西接新兴,北与高要接壤。全区面积960平方公里,下辖荷城街道、杨和镇、明城镇和更合镇,户籍人口29万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10万人,是广东省侨乡之一。
2007年是高明区委、区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和谐跨越战略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高明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效益、促发展”工作方针,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返回
经济建设
【农业】 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6%,其中,种植业产值5.99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畜牧业产值12.37亿元,增长23.59%;渔业产值6.81亿元,增长6.54%;林业产值4099万元,增长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577万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5986元,比上年增长7.1%,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
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大力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全区已形成种植、水产、畜牧三大支柱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97.8%。2007年全区新增14个生产基地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新增1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新增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6.6万亩。全区有45个生产基地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51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全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14.2万亩,占全区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面积的70%以上。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协会的扶持力度,投入农业龙头企业奖励资金33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农业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资金、技术、出口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辐射带动了5000多农户实施产业化经营。投入30万元资金扶持和发展农业专业协会,全区有农业专业协会8个,会员1000多人,有效地提升了全区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荷城街道石洲村委会、杨和镇大楠村、明城镇崇步村委会和更合镇小洞村委会)和5个旧村(居)改造示范点(荷城街道的塘南村委会、长安社区,杨和镇对川村委会、明城镇明阳村委会和更合镇白洞村委会)规划全面铺开。农村出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村村通公交”目标初步实现,74条自然村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
【工业】 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1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96.74亿元,同比增长3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02亿元,增长3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2亿元,增长25%;合同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增长36%;实际利用外资8909万美元,增长18.1%;出口总值9.82亿美元,增长36.4%。
坚持走以园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通过明确各镇(街道)定位,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发展,初步形成荷城街道以食品、光电、石化、塑料、纺织制衣为主,杨和镇以钢材、金属压延、电子产品为主,明城镇以化工建材、机械制造为主,更合镇以不锈钢、新材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经济,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将产业项目落实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做大做强的主要抓手,从近年招商引资项目中筛选22个投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项目,实行领导挂钩负责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使其快速成为发展新动力。对沧江工业园东园进行实体化改革,将沧江工业园东园确立为全区的核心园区,进一步强化工业园管委会在招商引资、投资开发和服务企业等方面的职能和权限,并将其作为高明区引进大型优质项目的重要载体,使园区的活力得到更充分发挥。同时,加快沧江桥、海天北路、海天南路重点基础项目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品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是高明区第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荣誉称号。明城镇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建材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区4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广东溢达纺织公司“溢达牌”针织面料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新增省著名商标3个,全区已有国家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6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
【招商引资】 全年共引入项目85个,合同投资总额104.28亿元,连续5年合同投资总额超100亿元。其中,合同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项目71个,亿元以上项目21个,外资项目16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各1家。引进的项目中,工业项目达70个,占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总数的82.35%,合同投资金额53.09亿元。工业项目投资密度平均每亩达131.6万元,比上年提高23.9%。
【商贸流通业】 着力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提高城市品位。按照“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快”的思路,积极把握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着力推进流通业现代化。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重点培育高明香江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利用第四届佛山(国际)物流合作洽谈会,对外推介物流招商项目10个,签约项目总金额25亿元,其中上台签约项目3个。完成《佛山市高明区荷城商圈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荷城商圈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荷城商业圈发展势头喜人,初步形成沧江路电子电讯街、文昌路精品服装街等特色街区。成功举办2007(第四届)百强县市汽车巡展(高明站)活动,活跃了高明区汽车消费市场。
【对外贸易】 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呈现“一超越、两新高”的良好发展态势。一般贸易出口自1995年以来首次超越加工贸易,单月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创新高。全年进出口总值1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出口总值9.82亿美元,增长36.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24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12亿美元,分别增长9.1%和36.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900万美元,增长18.1%。
【财政金融】 按照“抓效益、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狠抓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圆满完成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高明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2007年,高明区三级库财政收入(含海关代征增值税)19.24亿元,增长18.69%。其中:中央库财政收入7.91亿元,增长0.12%;省级库财政收入2.14亿元,增长30.02%;区本级财政收入9.19亿元,完成预算7.46亿元的123.25%,增长37.9%。
【旅游】 2007年,全区接待游客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旅游收入6.81亿元,增长33%。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各项旅游促销活动同时,依托自身特色,着力整合区内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两大旅游品牌,即自然景观为要素的“皂幕凌云”生态旅游线(包括霭雯教育农庄、盈香生态果园、黎文生态园、腾龙峡漂流)和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人文文化旅游线(包括唐龙窑、古钱币博物馆、文化馆、高明大佛山观音禅寺)及乡村美食。佛山旅游文化节期间,精心组织了“绿色万人环保游”、“绿色美食欢乐节——万人濑粉宴”、“绿色美食欢乐节——高明十大名菜暨六大名小食评比和慈善晚宴”、情动高明“绿色大型文艺晚会”等4个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高明,提高了高明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返回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四纵四横”干线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内外交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747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48.8公里。全长42.07公里的广明高速公路西樵至更楼段工程自2005年底动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19.08亿元,占投资总额31.42亿元的60.7%。江肇高速公路高明段完成公路用地预审和立项报批以及施工设计路线定测工作,进入征地拆迁阶段。新汽车客运站正式投入使用,该客运站拥有停车位240个,发车位21个,设计日发送量约1.81万人次,日发班次951班。沧江、杨和跨线桥工程分别完成投资518万元和654万元。龙高公路中修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更楼大道(高铜线S273黄村至版村段)工程完成鹤山市双合镇境内征地拆迁工作,进入供电、通信线杆的迁移征地阶段。荷更大道荷杨段工程纳入市第二批重点路桥建设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两区一港”(荷城作业区、富湾作业区和高明港)水路运输规划的各项前期工作加紧进行,荷城作业区珠江货运码头续建工程初步设计并上报省交通厅审批,富湾作业区富湾集装箱码头工程完成可行性报告编制。地方公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有74条自然村完成村道硬底化改造里程50.79公里,占总任务111.72公里的45.5%。
【水利建设】 抓紧水利工程建设,确保防汛安全。以工程建设质量为抓手,督促工程进度,严格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全区完成水利投资1950万元,完成的工程量为土方10万立方米、石方6.57万立方米、混凝土1000立方米,其中西江干堤达标加固工程建设施工任务全部完成。纳入省人大议案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竣工验收,18宗小型水库决算总投资为1571.46万元,共完成土方39.1万立方米,石方1.53万立方米,混凝土1.01万立方米。沧江河堤险段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完成50%的工程量,该工程包括十三围崇步坑角至二站段、三洲围暗珠段和书院凼段、大沙围冬瓜段,共4段堤,加固总长度5.56公里。明城镇城南围圩地险段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50%的工程量,该工程加固堤长0.63公里。完成了西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加紧推进立项报批工作。完成一批面上农水、应急度汛工程除险加固工作,为安全度汛打下基础。
【供电供水】 2007年,高明电网最大负荷和日最高供电量分别达到了40.81万千瓦、789.79万千瓦时,分别9次、12次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33.66%和20.07%,分别净增10.28万千瓦和132.04万千瓦时;最大负荷缺口9万千瓦。面对历年来最为严峻的供电形势,积极做好负荷预测和电力电量平衡,落实256户28.52万千瓦的调峰电力认购,落实全区紧急避峰负荷2.05万千瓦。积极应对高明电厂退出运行带来的压力,认真组织放开用电预测最高负荷,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需求侧管理,滚动修编错峰序列安排表,加强客户负荷监测,全区用电负荷监控率达到80%。充分利用电价政策引导客户合理安排生产,实现移峰填谷,全年发出错峰信息1.19万次,错峰通知到户率100%。积极开展“绿色行动,节能减排”服务,推广使用节能配电变压器,组织120家企业参加节能交流,每季度为37家企业提供用电分析,对158个功率因数考核不达标的客户和58个负载率偏低的客户及时提供服务,建立4个节电示范点,充实了优质服务内涵。优质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好评,用电服务满意率达到99.2%。
加快电网规划建设。2007年,同步铺开500千伏沧江输变电工程、500千伏蝶砚线高明段工程、220千伏新圩输变电工程以及小洞等4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前期工作。其中,500千伏沧江输变电工程完成上报所有支持性文件,500千伏蝶砚线高明段工程开展青赔征地前期工作,220千伏新圩输变电工程的可研报告上报省公司,220千伏白石输变电工程处于选址阶段,小洞、石塘、丽景、罗俊等4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此外,全面完成29个配网工程项目,完成荷城庆洲、更合小洞等10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完成149项大修项目、39项技改项目,合计完成投资金额3138万元,其中解决配网低电压的78个项目在夏季高峰负荷到来前全部完成。
全年全区供水576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2.9%。其中,高明水厂4942万立方米,增长16.3%,最高日供水量15.31万立方米,增长9.5%;更楼白石水厂245.67万立方米,增长23.9%;合水水厂144万立方米,增长29.6%;杨梅水厂187万立方米。
【邮电通信】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电信(含移动、联通、电信、网通、铁通)业务总量5.69亿元,增长2%。年末电话用户数12.69万户,下降1.9%,其中:小灵通用户2.78万户,下降15.2%。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3.54万户(含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增长20.3%。返回
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建设】 完成《高明区东部组团总体规划》等多项规划,城市规划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面启动西江新城建设,结合秀丽河整治开发工程,将荷富大道沿线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规划为西江新城,并成立西江新城建设管委会,全面铺开西江新城规划建设工作。以荷城商圈为重点的旧城改造建设稳步推进,旧汽车客运站顺利完成搬迁,并完成旧汽车客运站原属公有部分房屋建筑物的拆迁工作。大力实施“三年促变,绿地高明”工作,全面改善和提升城市的绿化水平,完成高明大道及更合大道全线50公里绿化提升工程,以及高明大道12公里的绿化示范路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新增及改造绿化面积74.6万平方米。全区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居于五区前列。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整治城市“八乱”违法行为,全年共处理各类城市违法违章5.72万宗,进一步营造了优美的城市环境。
【城市管理】 落实分区域负责的市政建设与管理工作体制,将荷城街道范围划分为4个市政区域进行建设和管理。完善基层城市管理领导架构,在各镇(街道)分别设立城市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城市管理工作。并在明城镇试行建立了社区城管协管员机制,对城镇规划区实行分区管理,初步搭建起“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网络”的城市管理架构。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佛山市高明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联动互助制度》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了权责对应、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返回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 2007年3月5日,被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等四家单位联合授予“广东绿色名县(区)”荣誉称号,成为广东省首批获得该项称号的8个县级区域之一。以“创模”为抓手,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生活和发展环境,于5月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的验收。
【环境治理】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02项,比上年增长112.5%;建成工业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分别58套和232套,分别增长61.1%和42.3%;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建成噪声达标区面积10.82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6%。全年共检查企业1893间次,发出整改通知书57份,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1宗,处罚金额共80.6万元,责令停产企业7家。
【节能减排】 深化废气治理工作,对区内的7家玻玛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关闭了高明电厂等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并督促溢达公司、佛山照明高明公司做好废气脱硫工作。全面启动水泥、陶瓷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明确于2008年底前关闭区内的立窑水泥生产线,并完成对12家陶瓷企业的分类整治工作。返回
社会各项事业
【卫生与人口计生】 卫生与人口计生工作协调发展。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7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9.9‰,自然增长率为5.09‰,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全面实施免费婚检和产检,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增强。2007年末全区总户数7.73万户,户籍人口29.1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常住人口约35.25万人,比上年增长0.4%。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区已建立起合水、更楼、富湾、三洲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9间甲级卫生站。启动卫生镇(村)创建工作,明城镇顺利通过省爱卫会组织的考核鉴定,成为高明区首个“广东省卫生镇”和首个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镇。全区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覆盖率达100%,共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58家,其中A级单位21家,B级单位52家,C级单位785家。
【科教与人才】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至2007年,全区共有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2家。已组建起以企业为依托的省、市、区级工程中心分别达到5家、11家和19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0.6%。沧江工业园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建成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有效的支撑和服务。2007年全区企事业单位承担国家和省各类重大科技项目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佛山市科技进步奖5项,高明区科技进步奖14项,专利奖30项。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全面免费,落实杂费、书本费2130万元,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快推进。纪念中学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区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省重点职业学校复评。完成三洲中学并校与职校扩招工作,2007年职校规模达到2004人,技校规模达到1652人,职高比提升至31.84%。加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坚持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结合”,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就业与社会保障】 坚持“面向实际,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具体情况,开办了维修电工、焊工等36个工种的培训项目,举办社会各类人员培训班123期,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8584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362人。坚持每周举办3场劳务集市,全年举办各类劳务招聘会136场,进场设摊的企业5994家次,累计提供招聘职位7.45万个,免费为11.35万人次提供应聘服务,成功就业8811人,其中农民工244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5920人。在各镇(街道)举办4场农民工就业专场招聘会,共267家企业参与招聘,提供职位1.4万个,入场应聘1.99万人,初步达成意向有6903人,成功就业18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末,全区参加养老保险在职人数为7.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在职人数为7.1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在职人数为8.4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在职人数为7.5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2%、11.8%、54.7%和13.7%。退休人员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317人,已参保8087人,参保率为97.2%。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36万人,参保率98.65%。农村低保标准由每月180元提高到200元,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成立高明慈善会,筹集首批善款2600多万元。全区共有敬老院7间,床位数360张,入住人数226人;社会福利院1间,床位数150张,收养人数70人。返回
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安
【文化】 古耶贝丘遗址入选“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建成高明历史文化名人馆,高明区档案馆晋升为省一级档案馆,成功举办第二届读书节和佛山旅游文化节高明篇等系列活动。建成一批“十好”和谐文明村(居)和生态文明村。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获得一批全国、省级体育奖项。武装、双拥、优抚安置和征兵工作扎实开展。
【综治维稳】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工作,新增治安视频监控摄像头2334个,刑事案件同比下降9.1%。建成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3个。封闭式安全文明小区总数增加到33个。信访维稳工作不断加强,一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依法治区】 坚持和完善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6件,政协提案44件。充分听取工青妇、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抓好“五五”普法规划的落实,推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广泛宣传新《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廉政建设】 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工作,推进党政机关与所属企业脱钩清理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用电子监察系统,加强行政监察和效能监察。认真落实《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规范招标投标交易和政府采购。
【机关效能建设】 实施“三项重点”工作制度,区直单位分别确立和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项目,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深入开展联点挂钩工作,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做好公务员登记。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全年培训干部5000多人次。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府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返回
各镇(街道)介绍
【荷城街道】 荷城街道位于高明的东部,西江之滨,被西江、沧江二水环抱,素有“西江明珠”之称,是佛山市西江组团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明区委、区政府驻地,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和科技中心。面积为178.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5万人,下辖14个社区居委会、14个村委会。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快速增强。2007年,荷城街道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9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工农业总产值483.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工商税总收入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人均纯收入6221元,比上年增7.1%。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街道工业经济增长保持高位运行。工业生产总值达到477.52亿元,同比增长35.88%。纺织、石化、食品、光电、塑料等五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工业在实施名牌战略带动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企业创建名牌成效初步显露,全街道已拥有2个国家名牌产品。同时,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骏腾塑胶、欧一电子分别组成了“高明区合成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高明区电器关键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碧桂园二期和尚城名筑的房地产开发,旧汽车站的改造建设,国美电器卖场的进驻、富逸湾酒店和碧桂园凤凰酒店的落户,迅速提高了荷城的商业品位,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2007年引进第三产业项目10个,合同投资43.8亿元,占全年招商引资的80.5%,街道三大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2∶70.6∶27.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26个项目,合同投资总金额54.4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4.6%,其中合同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占80.8%;引进台湾水泥、尚城名筑等亿元项目9个,占34.6%。全年引进的26个项目中外资项目共8个,占引进项目的30.8%,合同利用外资1.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83万美元。全街道全面动工的规模以上项目40个,其中19个是8月份实施专项措施以后新增的项目。2007年引进的9个亿元项目中,已有4个动工,动工率为44.4%。
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街道全年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其中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1.2亿元,有效地提升了工业园区和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市政建设着重于改善民生,全年共投入5600万元用于解决路灯改造、城市道路与管网设施建设和山体滑坡整治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完成了蟠龙街等17项市政道路建设,完成了黄翁山等3项山体滑坡整治。全年共投入300多万元,新增绿化面积9.6万平方米,完成了高明大道荷城段等一批城市主干道路的景观改造工程,“三年促变,绿地荷城”成效初现。投入159万元完成辖区内路灯节能设备安装工程,全年节省电费近100万元。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围绕荷城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发展花卉、无公害蔬菜、水产等生态型农业,初步形成了以石洲园区、盈香生态园为带动点的都市农业产业群。投入180万元对松柏的土地以及塘肚的鱼塘、渠道、道路进行了标准化整治,建设了标准化、生态化、科学化和产业化的农业基地,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成立养鱼协会、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水平。通过积极引导农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94亿元,同比增长8%,农村人均收入6221元,同比增长7.1%。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年开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3期,培训农民工3300多人,推荐就业1800多人次。全街道共有6.22万多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参保率达81%,有5086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有7.3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7%。为区慈善会筹集捐款668万元,发放低保救助款211.3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农家书屋”、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繁荣基层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兵役征集、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拥军优属工作,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确保 “学有所教”。全年教育投入达9446万元,占街道财政支出的49.2%,整合教育资源,撤并三洲中学,推进了富湾中学的宿舍楼、综合楼建设,提高了办学效益。2007年全街道有10间学校通过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验收。大力开展创建计生“两无”活动,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把计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前移到企业、村居,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突出,全年计划生育率达93.59%,继续保持平稳的低生育水平。健全和完善社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体系,成立安全生产监察中队,落实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建立安全生产考核制度,深化“一畅两会”消防专项整治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加大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控力度,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保障。人大、保密、档案、史志、统计、审计和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与社会形势协调发展的新成绩。返回
【杨和镇】 杨和镇位于高明区腹地,属高明区三大组团(中部组团)之一,地处广(州)海(安)中线与江(门)肇(庆)线的交汇处,辖有3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105条自然村。面积246.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万亩,山林面积18万亩,户籍人口3.2万多人,外来人口2.6万多人。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亿元,同比增长35.22%;实现工业总产值144.1亿元,同比增长42.92%;工业增加值36.59亿元,同比增长31.52%(按现行价);实现农业总产值4.63亿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同比增长34.62%;税收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22.7%;农村人均纯收入5818元,同比增长7.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58亿元,同比增长34.29%;全镇供电量4.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14%。
专业镇建设取得新提升。杨和镇的支柱产业金属材料产业形势良好。2007年,杨和镇金属材料行业产值达97.3亿元,同比增长45%(按现行价);完成出口销售38.19亿元,同比增长65.57%(按现行价)。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也得到新的提升。杨和镇除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广畜牧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海达高新科技孵化养殖场外,还拥有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1个,市级工程研发中心3个,区级工程研发中心7个。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2007年共引进项目22个,合同投资总额24.2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5个,每亩投资密度达123万元。有10家企业增资扩产,总投资额达6.88亿元,预计产值达20亿元。新投产企业9间,在建准备投产的企业10间,总投资额9.2亿元,预计产值20亿元。另外,准备动工的企业5间,总投资额5.8亿元,预计产值15亿元。加快“二次招商”步伐,全年共清理闲置土地400余亩,涉及重新转让招商项目5宗,合同投资总额超5亿元。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绩,皇朝比华利庄园的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腾龙峡漂流现已对外开放迎接各方游客;观音禅寺、波士顿酒店等项目也加快了建设进度。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杨和镇确立了发展特色经济、特色农业的指导思想,根据丘陵山地多的优势,发展花卉种植业。据统计,全镇已有花卉场40个,总面积超过6400亩,全年销售额达9000万元。农业基地化经营初见成效,全镇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20个,经营面积达3万多亩。
投资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250万元进行了高明大道杨和段绿化档次的提升,完成了政府行政办公楼周边和高明大道人和桥段及皇朝比华利主题林的建设;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化达7.6平方米,全镇城市化水平达到33%。继续推进珠江流域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另外,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对规模小、污染大、效益差的陶瓷、玻玛行业统一纳入改造范围。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11月份,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按照“两推一选”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村(居)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确保了农村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年内,共发展新党员110名,举办党员培训班4期,共培训1038人次,对贫困老党员发放慰问金5万多元。每座投入100万元,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的人和社区、石水村委会办公大楼,相继于2007年落成并投入使用,对川、清泰两个村委会办公楼已建成装修,沙水、岗水、豸岗村委会办公楼已完成招投标,余下的村(居)委会办公大楼预计在2年内落成,以进一步创造环境,更好地为党员、群众服务。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全年共发生刑事案件481宗,破案率为37.1%,治安案件462宗,破案率为75.5%,并装设覆盖全镇的摄像头174个,发动工业企业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组建治安联防队,打造公共防控网,提高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能力。信访维稳工作不断加强,一批与群众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大了对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供水供电、交通运输、防火防汛等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并成立了专职消防队,投入80多万元购置消防车及消防设备。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大力开展创建食品安全示范镇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积极开展卫生镇、卫生村、生态文明村等的创建活动,投入150万元支持农村创建工作,通过省卫生先进镇的复查;农家书屋和文物普查工作全面铺开,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开展,文化站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慈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2007年共筹集善款近400万元。
民心工程深入开展。新建的投资7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的杨和敬老院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有60多名老人入住。落实优抚救济政策,向低保、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众临时救济等发放现金物资共125万元。积极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计划,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20期,培训1800多人,举办大型专场农民工招聘会,推荐就业3500多人。同时,全力做好企业社保扩面工作,新增社保员工1700多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3万人,参保率达99%。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禄堂村农民公寓建设,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共投入200多万元改造杨梅中学的学生宿舍和杨梅小学的教师办公楼等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计生综合治理力度,全年共征收社会抚养费23.65万元,并为180名老人发放计生奖励金,帮助150户计生困难户解决就业问题。武装民兵工作跃上新台阶,选出15名优秀青年光荣入伍,投入近10万元,高标准完成镇武装部和4个民兵营的“四个基本”建设,成为全区唯一达标单位,达标工作走在省武装基层建设的前列。返回
【明城镇】 明城镇是原高明县城,位于高明区中心腹地,中国革命历史上杰出人物“革命三谭”(谭平山、谭植堂、谭天度)的故乡,是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广东省中心镇。区域优势突出,珠肇公路和广高公路呈东西向横穿全镇,2008年底通车的广明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江肇高速公路均通过明城境内。全镇总面积186平方公里,下辖1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共150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2万人。
2007年,全镇经济社会取得显著进步,实现GDP 27.05亿元,同比增长33.98% ;工业总产值83.55亿元,同比增长41.13%(现价);农业生产总值4.95亿元,同比增长7.8% ;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同比增长93.4%;工商税收1.3亿元,同比增长39.21%,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5930元,增长7.1%。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科技创新建材专业镇、广东省健康行动促进示范镇、广东省食品安全示范镇创建单位、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单位、佛山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园区建设取得新发展。重点安排财政投入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投入资金1445万元,不断优化园区的投资环境。紧紧围绕 “抓项目引进、促项目动工投产”工作重心,抓好园区的填土和场地平整,以及道路、排水、供水、供电等各项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尽力为项目的开工上马创造良好条件。累计完成了园区排水主干管1650米;完成了明二路首期、禾苍路、高田路、官迳路等道路的主车道砼路面2.75公里;完成了10千伏以上供电线路(或电缆)6.5公里;φ200(或以上)供水管1.5公里。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园区的投资环境,提高了城镇建设的综合水平。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确立“招商选资”思路,重点引入“三高”(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优质项目。2007年共引进17个项目(含增资5个),合同投资1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7亿元。17个项目在投资规模、动工投产率以及产业结构水平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合同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3个,占总项目数的76.4%。2007年下半年,明城镇成立了吸纳优质项目的明盈富产业园,并成功与34家优质中小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或意向书,合同总投资达40亿元,投产后预计新增工业产值达100多亿元。这些引入的项目中,包括中国名牌企业、省名牌企业、省著名商标企业等一批优质企业,行业涉及电子、机械、汽车产品、光纤通信等不同行业,大部分都是科技含量高、高成长性的优质项目,对今后明城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相关产业链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推进。坚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引入重点优质项目,带动传统主导产业建材行业的升级优化,推动新型环保建材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2007年4月明城镇正式被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建材)技术创新专业镇”,标志着该镇建材产业科技创新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其中佛山盛南新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成功申报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贝斯特陶瓷企业的百特陶瓷被省工商局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与市场竞争力。同时,2007年10月,明城镇获得了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称号,标志着该镇在利用科技信息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进入了新的台阶。
2007年11月佛山投资环境推介暨项目洽谈会上,重点项目海螺集团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有意向在明城镇投资30亿元,建设4条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海螺生产线的能耗、环保等多项指标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引入后将有效地推动该镇建材产业的升级优化,加快推动新型环保建材产业的发展。
创卫工作取得新提升。全年共投入了200多万元,成功创建了高明区首个广东省卫生镇,共创建9个省级卫生村,10个市级卫生村。通过全年的创卫工作,镇容镇貌得到进一步净化美化,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力推进农民健康行动示范镇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加大对饮食、旅业、理发业、娱乐服务业等的监管力度,以及对工厂企业产品质量进行专项整治,公共卫生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文化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在2006年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2007年3月,按照省一级学校标准建设的明城小学正式投入使用,撤并了6所教学条件简陋的薄弱学校,形成了“一中两小”的新办学格局。年内“一中两小”全部通过了佛山市优质学校验收,标志着明城镇基础教育环境和条件跃上了新的台阶。
三农工作开创新局面。在农村工作方面:积极落实农村保障制度,全镇3.75万名居民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48%;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了明阳村为农民公寓建设的示范点,崇步村为省农业厅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示范点;在农业工作方面:落实各项农业补贴257万多元;动物疫情100%强制免疫;投入381万多元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气象事业建设;投入193万多元完善了生态公益林和防火林带建设;在农业园区建设方面:全年投入400万多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成立了文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公司租赁农民的土地进行集约开发,统一招商引资,先后引入皇帝蕉种植、桑苗种植等优质农业项目,土地租金提升到1000元/亩,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收。同时,文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维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的磋商取得了新的进展,已经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基层民主建设实现新推进。大力推进村务公开示范镇创建工作,先后投入30多万元完善宣传栏建设,实施村务公开上墙,村组的财政收入开支明细罗列出来,让群众明明白白,村干部的信任度得到有效提高,群众因财务原因上访问题得到了有效地减少。返回
【更合镇】 更合镇位于高明区西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东西两翼交汇的中轴位置,距高明中心城区荷城35公里,北接高要,南邻鹤山,西连新兴。有省道广高线纵贯两镇,是佛山连接粤西的重要通道,也是佛山市的西大门。全镇总面积348.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6万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下辖19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184个村民小组,山地面积33万亩,耕地面积6644亩,是高明“西部组团”的主要部分。2006年11月,更合镇获得广东省不锈钢制品技术创新专业镇的称号。
2007年是更合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和谐跨越战略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5亿元,增长28%;工业总产值112.74亿元,增长43.2%,固定资产投资14.18亿元,增长33.08%;工商税收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9亿元,增长48.41%;地方本级财政收入3991万元,增长46.76%;农村年人均纯收入5912元,增长7.1%。
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力促项目落实。2007年共引入投资项目19个,合同投资金额12.2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个,其中新引进企业13家,总投资10.45 亿元;增资扩产企业6家,增资总额为1.75亿元,预计新增产值将达到3.5亿元。落实引入项目的跟踪措施,促使10家企业上马投产。对条件具备而不动工的项目则收回其土地重新招商,2007年共协议收回800多亩闲置土地。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培植大税源。以诚德特钢有限公司和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不锈钢和新材料产业聚集群逐渐形成,龙头的带动作用突显:诚德特钢有限公司全年纳税总额达2303.83万元;炜林纳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工程——五万吨助剂自动化调试成功,11月与华南理工大学成功组建稀土有机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继续发挥其自主创新优势,有效加强了产业的发展后劲。
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已全面完成广明高速公路更合段征地拆迁工作,管线迁移完成98%,路基建设完成70%;高铜线的版村到泽河路段已全面施工,路基工程完成80%;投入700万元的更合大道“光亮工程”在2007年10月已全面竣工。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1500万元的合水水厂扩容及环状供水管网项目建设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成功完成小洞四回路输电线路架设。水利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共投入资金227万元,完成6宗陂渠维修清淤工作及一批桥梁加固维护工程。
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98亿元,增长4.3%。农村年人均纯收入5912元,增长7.1%。随着全区首个农产品保护法规《合水粉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种植业拳头产品合水粉葛的品牌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认真落实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彻实做好种粮补贴工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取得实效,全镇184条自然村绝大部分制定了村规民约、财务制度,成立了理财小组,安装了203个村务公开栏。深入推进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工作,成功创建了10个试点村。全镇共投入450万元,完成了20条自然村共14.6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年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36人,进一步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成立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规范管理。重视农村综治维稳工作,案件调处率达91%,针对较突出的林地林权纠纷和侵占集体林地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制度,顺利调处42宗。
科教兴镇战略取得新突破。2007年共投入科技创新资金275万元,组织5家企业申报省、市、区的7项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专利105个,占全区申请量的36%,协助中小企业申请省创新基金42万元。教育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共投入教育事业经费3000多万元,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福利和教育设备设施。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全镇有155名中小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合水小学的赵玉屏老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文化体育精神文明事业取得新成效。以创建文化标兵镇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艺活动,累计组织各类型文艺演出28场,送电影下乡42场,送图书下乡4000册,建立3间农家书屋。文物普查工作有序进行,其中岗雕乐入选佛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圩、更楼、合水的镇志修编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深入开展“100体育村居行”活动,举行各类球赛31场,体育设备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大力开展创建“十好”和谐文明村居活动,创建“十好”和谐文明村2条,“十好”和谐生态文明村2条,“十好”和谐文明示范村1条,“十好”和谐文明社区1个。
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顺利通过省卫生先进镇复查。全力推进省卫生村创建工作,建造无公害公厕10间。完成版村、珠塘卫生站建设,逐步实现镇村卫生一体化。完善医疗设备,改善医务人员的住宿环境,投入约300万元的更楼医务人员住宿大楼建设项目进入设计阶段。计生工作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镇、村干部职工层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6‰水平,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人口计划任务,顺利通过省、市、区各级考核。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渐完善。城镇职工参保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各险种的参保率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面完成了区下达的各项参保指标。2007年更合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8.08%,共报销医疗金345.77万元。健全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2007年共发放保障金199.6万元,救助金4.7万元。完成危房改造61间,改造面积2304平方米。积极响应慈善募捐活动,共筹得善款375.66万元。
狠抓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2007年更合镇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达到优秀等级。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以“索票制度”的完善为切入点,全面实现“12个100%”的整治目标。(管 雪 陈志芬)返回
附录:2007年、现任高明区党政主要领导名单
书 记:马亮照
副书记:潘志文 黄 坚
常 委:梁瑞强 严 冰 张明生 吴金宁 区惠娘 罗 雄 陈仕兴 黄棋泰
区 长:潘志文
副区长:梁瑞强 吴耀棠 黄小毅 俞宙虹 余中伟 余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