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部分
【综述】 2006年,佛山市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战略目标,按照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乘势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工作思路的要求,贯彻佛山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快推进科技强市的建设步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6年,佛山市荣获“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禅城区、南海区和顺德区荣获“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创新型佛山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和佛山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佛山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精神,市科技局组织召开“佛山建设创新型城市策划工作专家研讨会”,来自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全省著名科技政策专家在研讨会上建言献策。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汇集专家建议,并充分征求五区政府和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佛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06~2010年)》,并报市政府审议。
【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 2006年度粤港领域重点突破项目(佛山项目)招标工作圆满完成。全市共有32个项目中标,其中11个项目获省政府2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21个项目获市专项资金支持。全市共获得国家计划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工业攻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项,获国家下达经费共775万元;共获得省科技计划项目(工业攻关项目、农业攻关项目、社会发展攻关项目、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40项,获省下达经费600万元。这些项目的立项,充分说明了全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专业镇创新工程】 2006年,全市新增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4家,分别为高明区更合镇(不锈钢产品制造)、高明区荷城街道办事处(塑胶材料)、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机械装备制造业)、南海区罗村街道办事处(照明灯饰)。新增佛山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2家,分别为三水区西南街道(电子电器)、三水区芦苞镇(旅游文化)。积极参与省科技厅开展的“省创新示范专业镇”建设工作,经各区筛选后,全市共有6家省级专业镇申报“省创新示范专业镇”,分别是禅城区的南庄镇,南海区的西樵镇、丹灶镇、大沥镇,顺德区的勒流镇、北滘镇。2006年召开全市专业镇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佛山市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意见》,为佛山市专业镇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方向。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在市、区科技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佛山市工程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新组建省级工程中心3个,新组建市级工程中心14个,新组建区级中心26个。截至2006年底,累计有省级中心51个,其中重点中心7个,市级中心72个,区级中心142个。
重大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自2004年起,启动了省级研究院的建设。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开发院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区政府及企业已分别投入2600万元与5000万元,研发大楼及配套场地已投入使用;华南家用电器研究院于2006年7月挂牌成立,并已启动“有害物质替代物研究中心”、“智能家电研究中心”两个中心的工作;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院规划为A区、B区与C区。A、B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研究院于10月正式挂牌成立。
【产学研合作成果】 佛山市人民政府分别与国内两所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在北京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及《组建佛山研究院合作协议》。这次与两间高校签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涉及了多个方面,包括共建城市电动客车产业化基地等一共10个项目,两所高校在佛山设立研究院,将为企业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为佛山提供相关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实现高校的科技成果在佛山的转化。这次的合作,是佛山市政府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的结果,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与佛山市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的高校、科研院所已达80多家,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超过500项。这些项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已建立华南理工大学陈克复院士工作室、南京大学游效曾院士工作室、华中科技大学张勇传院士工作室、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工作室、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院士工作室、中山大学苏铮院士工作室等6个院士工作室,有力推动了佛山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行业技术进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成果】 全市综合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增强,科技成果丰硕。在佛山市自主创新工作暨科技颁奖大会上,佛山市政府授予“专业镇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和“佛山市城市综合应急救援报警指挥系统”等2项科学技术成果佛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大功率白光LED封装产业化关键技术”等11项科学技术成果佛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佛山油占”等42项科学技术成果佛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草坪草防病增抗剂的研制”等82项科学技术成果佛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知识产权工作】 市、区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力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再创新高。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1.91万件,同比增长10.5%,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016件,同比增长96.5%;专利授权量为9064件,同比增长12.6%,发明专利授权量创历史新高,达132件,同比增长63%。
10月13日,在顺德国际家电博览会开幕当天,由美的集团、爱德、怡达和创迪4家企业共同组成的电压力锅专利联盟正式成立,成为我国家电领域的首个专利联盟组织,在家电产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联盟的成立,预示着知识产权保护从采取法律诉讼手段上升到协调、共赢的更先进的保护理念,是知识产权合作、保护的新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全年共有92家企业通过省科技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佛山市企业的高新技术程度不断提高,并得到省科技厅的肯定。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440家(其中禅城区130家、南海区95家、顺德区181家、三水区18家、高明区16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位于广东省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民营科技企业】 全年全市新增民营科技企业80家,总数达870家,其中省民营科技企业423家。工业总产值1002.67亿元,增长34.65%。总收入923.49亿元,增长30.18%。2006年底,全市有1家民科企业总收入超100亿元;超10亿元的有8家;超1亿元的有114家,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成为行业龙头和明星。
【科普建设】 坚持不断完善科普工作体系,大力推动科普工作。市科技部门联合开展了“科技进镇到企业”、“科技进村到户”以及优良瓜菜品种试验、推广等一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刘诗昆杯”佛山市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围绕热点问题精心策划,重点打造“科技进步活动月”和“全国科普日”两个活动品牌。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激发了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继续加强科普场所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作用。全市现有佛山市科学馆、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宫、佛山市霭雯教育农庄、佛山市陈村花卉世界、佛山市南风古灶和佛山市三水荷花世界等六个单位列入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为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李淑艳)返回
市科协工作
【综述】 2006年,佛山市科协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科协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依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线,贯彻市科协常委会的工作部署,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积极发动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及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技术服务等活动,使科协系统工作呈现出社会化、经常化、多元化、阵地化的新局面,为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开展科普技术服务活动】 开展“科技进村到户”以及优良瓜菜品种试验、推广活动。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大力开展“科技进村到户”活动。示范户、专家和组织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农村科技示范户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全年全市25户农村科技示范户养殖禽畜220多万只(头),种植花卉、蔬菜、水稻等1000多亩,水产养殖3880亩,总产值达8387.5万元,纯收益1204.8万元。开展“科技进镇到企业”等活动,服务园区经济建设。市科协组织省电子学会、省机械工程学会和市塑料学会、物理学会、质量管理协会等学会的专家开展“科技进镇到企业”活动。专家们深入高明兆兴铝业公司等乡镇企业,与一线技术人员座谈,到车间解决技术难题。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环保生产,节能降耗】 市科协与有关部门配合,在佛山市博意达公司实施的无功补偿节电项目,年节约用电约11.34万度,节约电费约10.2万元。
【把握热点,开展食品安全专题调研,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自2005年5月成立后,走访调查了相关管理单位和数十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众多消费者,收集、分析了大量相关文件和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资料,多次召开座谈会和研讨会,于2006年9月完成了该课题的调研报告并向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提交了报告,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举办“刘诗昆杯”佛山市第2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届大赛经各区选拔后报送全市参赛的作品达715项,其中竞赛类393项、科技实践活动类38项、科幻绘画类284项,来自市直和各区学校共550多名选手以及数千师生参加、观摩了本届大赛。本届大赛在展评期间还组织了首届青少年“创新之星”擂台赛和学生论坛,给选手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既分享了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组织代表队参加在惠州市举行的广东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佛山市的参赛作品获得了4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以及2个优秀组织奖的佳绩。8月,全国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澳门举行,南海区大沥中学吴平荧的绘画作品《多功能能源转化机》、三水区华侨中学钟文芊的《遥控型程控磁悬浮列车模型的制作》分别获得相应类别的全国一、二等奖。
【青少年竞赛获好成绩】 举办2006年佛山市“金蝶ERP”杯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联赛,此项活动的初赛及复赛分别在10、11月进行,全市有800多人参加初赛,140多人进入复赛。成绩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普及组有4名学生在复赛中获得了满分,并列全省第一名。
【开展科技交流和技术资格认证工作】 市机械工程学会举办“2006年珠三角机械基础件工业博览会”及“珠三角焊接设备及材料展览会”,为企业和商家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机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市陶瓷学会举办“陶瓷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大型公益活动,200多名陶企技术、管理人员获益生产现场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市电机工程学会邀请国内知名电力专家蓝毓俊教授到佛山讲学,介绍上海市的先进经验,为促进市电网的科学规划建言献策。市机械工程学会配合省学会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初见成效,该学会2006年度有14人经过学会的培训获得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师资格。积极开展科技团体的交流协作活动,大力推动民间科技交流,促进优劣互补,实现多方共赢。组织了30多个学会赴宁夏银川、广西梧州,对口交流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工作思路,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努力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组织“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全市科协系统在2006年“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的学术交流、科普、技术推广等活动达300多项,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8万多份,受众达10万多人次,营造了全市上下联动、齐齐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到基层为村民免费提供卫生保健、农林种养技术和法律常识的咨询服务;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和“防震减灾知识”专题科普挂图展;免费发放了10多种共计3000多本(份)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三水区科协在白坭镇举办了“情系‘三农’,服务市民,构筑和谐社会”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市、区科协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出了贡献。
组织“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17日,市科协、佛山科学馆联合举办了以“预防疾病,科学生活”为主题的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吸引了数以千计的群众参与,发放各种科普资料5万多份,受众达8万多人次。市科协荣获中国科协颁发的2006年度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以人为本,履行桥梁纽带职责,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开展2004~2005年度佛山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本次论文征集工作自2005年9月开始,至2006年2月截止,共征集论文(著作)203篇(部),经学会初评、专业组评审、评委评审等程序,共有134篇(部)论文获奖。7月,市科协召开表彰大会对获奖论文进行了表彰奖励,还首次将优秀获奖论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在佛山科学馆公开展示,向市民展示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果。
为提升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水平,市科协与市人事局联合发出了《关于科协系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学会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各学会全年累计开展继续教育项目56项,培训人数近5000人次。
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办好学术交流活动。市科协及所属各学会共举办各类学术与技术交流活动357场次,受众3.09万人次。如市公路工程学会举办了“06年度年会暨技术论文交流研讨会”。市陶瓷学会在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俞康泰教授解析2006年世界陶瓷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市电机工程学会举办了“2006年佛山电网技术论坛”,表彰了109篇优秀学术论文,并邀请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力专家作专题报告。市医学会举办了“全国创伤骨科显微外科修复新进展交流大会”、“珠三角地区泌尿外科医师论坛”等活动,帮助医学科技工作者跟踪科技动态。
表彰奖励科技、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7月26日,市科协在佛山科学馆召开表彰大会,对2004~2005年度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顺德振华社区等4个单位及个人获得突出贡献奖,高明区科协等17个单位(团体)荣获先进集体称号,戚耀方等15位同志荣获优秀学会干部称号,周国强等42位同志荣获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经市科协推荐,佛山市科达机电公司高级工程师许建清荣获广东省第八届丁颖科技奖;高明区科协荣获全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段圣和等4人荣获先进个人称号;市纺织丝绸学会、市陶瓷学会被评为“2005~2006年度佛山市先进民间组织”。(王月新) 返回
社会科学联合会
2006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思想,在理论宣传和自身管理工作等主面均取得相当成效。
解读重要精神成效突出:协助市委宣传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宣讲活动。编写宣讲提纲,组织专家教授到基层宣讲,使“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的目标、任务、思路深入人心。同时,召开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学习《江泽民文选》”、“长征精神与新时期佛山人精神”等座谈会。
社科普及广泛开展。一是第二届社科普及周成功举办,组织教育、法律、环保、劳动保障等27个(协会、学会)开展大型社科咨询,2000多市民参与。举办“明荣知耻”辩论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市民中深入宣传了“八荣八耻”。社科知识讲座、送书下乡、优秀社科读物展等也深受群众欢迎。二是为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开设了“岭南大讲坛·南风讲坛”,全年举办精英讲坛16场(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主讲)和公众讲坛40多场,是全省首个地级市举办的常设性的公益社科讲坛,得到省的高度评价和市民欢迎。
扎实推进理论研究。一是编辑出版了《佛山市宣传文化工作理论研究文集》、《佛山粤剧文化》、《佛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精品文集(1985-2005)》三本理论著作。二是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等9个课题进行了公开招标,推进佛山市理论研究工作上档次、出精品。三是举办大型理论研讨会:“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广东”理论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关爱外来工,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为维护、实现、发展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参考。
加强管理工作:一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对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宏观的规划和指导。二是开展了市社科联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编辑出版《佛山社科20年》纪念画册,召开座谈会对社科联20年历程进行了全面总结,表彰了一批先进学会及优秀社科工作者。三是在佛山市2003~2006年度宣传文化精品(精英)奖评选中,《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与劳动价值论的扩展》等三篇社科论文获奖。其次,选送了《佛山粤剧文化》、《佛山历史人物录(第一卷)》等10件理论作品参加“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 (何子健) 返回
市委党校
【综述】 2006年,佛山市委党校全面履行工作职能,创造了显著业绩;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巩固了办学成果;扩建工程顺利竣工,改善了办学条件。
【履行干部培训职能,发挥培训主阵地作用】 全年度合计办班89期,培训学员1.13万人次;组织教师送课上门到全市171个单位,参训学员干部3.82万人次;干部在线教育网站在线培训访问量达2.8万人次;拍摄编辑党员电教专题片2部,制作成DVD发至全市各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员教材;拓展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华南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为佛山培训了一批干部。
【履行理论研究职能,发挥宣传理论阵地作用】 科研工作全年已结题3项,在研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281篇(部、次),比上年增长59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5篇、国家级公开期报刊10篇,省级核心期刊1篇、公开期刊48篇;出版专著1部;出版《佛山研究》6期、《调研快报》18期,共发表文章226篇;3人次参加国家级研讨会、12人次参加省级研讨会;10人次获科研成果奖。成立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服务的课题组,先后派出3位同志到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了学习汇报。
【履行学历教育职能,发掘新的生源增长点】 全年共录取新生610多名,全年平均在校函授学员3179人,网络教育学员200人,办学规模在全省党校系统名列前茅。在三水区乐平镇开办了佛山市第一个村镇干部省函大专复习班,有70多人参加学习和全国成人高考,最后有69名考生被录取。
【坚持和发扬组合后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市委党校教学改革的经验得到了上级党校的重视,中央党校办公厅的《党校工作通讯》2006年第29期刊发了党校教学工作研究论文《整合教学资源 深化教学改革》。
【完成市委交办工作,党校扩建工程顺利竣工,展示党校办学体制创新成果】 市委党校扩建工程于2006年7月全面竣工,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根据市委安排及指示,举行了扩建工程竣工启用仪式暨教学科研成果展览,全面展示了党校办学体制创新的决策过程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组合工作的关怀、引领、指导和参与,展示了党校进行的各项改革及丰硕成果,扩大了党校办学体制创新的影响。(陈小文)返回
党史研究
【综述】 2006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在抓好开展排头兵实践活动的同时,按照全省党史工作五年规划要求,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做好党史大事记资料的收集、编辑出版工作】 编辑出版《中共佛山历史大事记》(1949.10~1966.5),作为佛山党史大事记系列书之一,于12月出书。《中共佛山历史大事记》(1966.5~1978.12)形成了初稿。对2004~2006年中共佛山历史大事记进行收集、整理、编写初稿。到档案馆查阅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大量案卷、报刊资料,为编写大事记和党史二卷打下了基础。按照省委党史研究室下达的课题任务,努力完成佛山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专题调查报告。已写出1.8万字的大事记。各区也按时完成专题分配的任务。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的《广东革命史迹通览》一书补充核实条目。并完成了对全市革命遗址利用情况的调查摸底和汇总上报工作。为市现职五套班子的领导成员约40人拍摄了工作照,并装辑成册。对南海、顺德两区编写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方党史史稿,进行审阅修改。对《佛山市志》中有关党史的章节进行最后修改,并经方志办审阅通过。
【利用本地党史资源宣传党的光辉历史】 为配合开展全市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撰写了全市15位党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在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进行宣传报道,电视台并为此专门制作了《党旗飘飘》电视片专栏。不断完善、补充党史网站的内容,并根据市信息产业局提出的网站门户整改意见,对网站作了相应的改动。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搜集整理有关史料,在信息产业局的支持下,制作成专题网页。还参加了市社科联组织召开的座谈会,提供了一篇纪念文章《永恒的长征精神》。协助有关部门征集佛山市历史上著名妇女代表陈铁军、区梦觉、郭鉴冰的遗物和有关材料、照片等。现已由省汇总上送北京筹办展览。向各媒体及一些单位提供了党史资料和咨询服务。(戴晓歌)返回
【综述】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围绕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佛山教育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主要是:抓住重点,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局良好;资源优化,教育发展逐步优质均衡;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创新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立足经济,服务功能日趋突出;队伍支撑,教育人力资源不断盘活;深化改革,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坚持公平,群众需求日益满足。
【教育现代化建设】 佛山市建成教育强市后,围绕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召开了4个全市性大型教育专题会议,即教育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等15份重要文件,启动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三大战略重点,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经省政府批准,佛山市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市。各区对照广东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认真查找差距,研究解决办法,落实推进措施,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基础教育】 在学前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区办公办幼儿园、镇办中心幼儿园、村办集体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建立起佛山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学前教育的发展。切实抓好示范性幼儿园和等级幼儿园的建设,6所幼儿园被评为省一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继续完善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区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统筹管理的责任,顺德、高明、三水已将村办小学纳入区、镇政府管理。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2002年至今,全市共撤并中小学353所,新建扩建中小学201所。加强普通高中等级学校和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全市有4所普通高中被评为省一级,19所普通高中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 2006年是职业教育工作力度较大的一年。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取得了新的进展,与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合作办学初见成效,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展,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实训中心(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加大。2006年,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8%,持双证毕业生毕业率83.7%;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所,省级重点4所。至年底止,全市中职学校4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11所,省级重点10所,高级技工学校2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4个。
【高等教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完成三校整合后致力推进新校园建设,全力做好办学水平评估的“迎评”工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佛山市技工学校和南海高级技工学校的整合工作有力推进。高校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交流与合作的新路子。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和多门类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强化科研开发,推动产学研结合,改善学校教学设备与环境,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成人与社区教育】 利用佛山市学校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等教育资源的开放,构建面向社会的社区教育网络。各区学校与镇街、村居社区互动,搭建社区教育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系列活动。依托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老年大学、家长学校、妇女学校、乡镇干部培训基地、外来人口培训中心、农村科普基地、健康教育基地及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阵地,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各类教育和培训。同时,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社区教育设施,提高社区教育普及程度,努力构建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据统计,2006年全市各类社会培训达35万人次。
【民办教育】 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落实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完善审批制度,确保办学质量。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科学指导,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的管理,积极开展对民办学校的督查,在维护民办教育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非法办学,力促不达标学校加强整改。据统计,佛山市有民办学校(含幼儿园)679所,比2004年的890所增加了102所。民办中小学在校生9.82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3.97万人。
【教育教学】 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课程思想道德建设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强化学科德育渗透。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育人机制。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科技等活动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了环境育人功能。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市、区两级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调研和视导,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及时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新课程培训和学科教研,努力搭建教学交流平台,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以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胆探索“快乐英语”、“愉快学习”、“成功教育”等特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6年,佛山市高考上线人数在连年增长的基础上又有新突破:全市参加高考3.41万人,其中上本科线以上1.29万人,比上年增加1375人,增幅11.92%,创历年最高水平;700分以上910人,居全省第3位。全市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质课和课改教学论文等共有116项获国家级奖励、448项获省级奖励;学生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中共有3537人次获国家级奖励、322人次获省级奖励。
【队伍建设】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实行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了教师队伍。推行学校中层干部和校长竞争上岗制度,提升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推进教师交流制度,实行区内城镇中小学教师与区内农村或薄弱学校教师对口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校本培训等形式,开拓性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着力推进教师研究生课程班培训工作,教师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注重名师的引进和培养,落实促进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以教研科研活动为动力,引领并指导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教研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理论和专业水平。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有效地稳定了教师队伍。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以提高校长教育管理、教育经营和教育科研能力为目的,以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为重点,组织校长到市外甚至到国外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提高校长综合素质。重视加强教育行政干部队伍的建设,以排头兵实践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促进机关良好作风的形成,提高干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抓好机关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工作,不断增强干部政治业务素质。近三年,全市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到国外培训达634人,在国内(市外)参加培训达4217人。
【教育科研】 坚持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发展,不断增强科研课题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全市已初步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区、镇、校四级教科研网络,构建了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等多元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教育科研渗透、贯穿和作用于全市教育领域。全市申报广东省“十一五”教学研究课题,有10项被批准立项,与广州市并列第一;申报全国、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规划课题,有6项被批准立项。
【民生问题】 从2006年秋季起对本市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成为全省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子较快的地市之一。全年免费对象50.37万人,第一学期免费义务教育资金1.29亿元。继续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全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在校生12.35万人,其中79%就读公办学校。进一步落实政策和措施,做好扶贫助学工作,资助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家庭、严重受灾家庭的学生共计3.72万人次,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助学资金约4800多万元,其中财政资金约占93.2%。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狠抓教育收费管理,依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发展环境】 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成了佛山市教育城域网,“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工作扎实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稳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成效明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积极稳妥地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考务工作信息化,全力推进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招生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与排头兵实践活动和纪律教育活动月有机结合,加强全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教育,抓好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的落实,落实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确保教育系统全年没有党风廉政方面重大案件发生。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维护教育发展稳定大局。落实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逐步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格局,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增强了机关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促使全市教育行政机关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强化督政, 深化督学,继续巩固教育强市成果,力促三水区大塘镇和高明区明城镇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使佛山市100%的镇(街)成为省教育强镇。抓好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促进党政领导落实发展教育的责任。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吴海桐)返回
【综述】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和佛山市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发展、强势推进的一年。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乘势发展、集聚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名城,促进构建富裕和谐佛山”的工作中心,以筹备第十二届省运会开、闭幕式为重点,全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举办各项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净化文化市场,继续扩大对港澳台和对外文化交流,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广大市民的文化权益得到维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发展,为建设文化名城、构建社会和谐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流动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以全市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以流动服务为主要手段,继续完善覆盖全市的流动服务网络,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真正实现“同城生活、共享文化”。一是流动演出深入五区。市群众艺术馆连同五区文化馆将百场演出送到基层,“魅力佛山村镇行”新春文化系列活动,为五区群众送上粤剧、折子戏、综艺晚会13场。二是流动展览内容丰富。依托佛山市艺术展览中心,相继举办了“第七届亚洲艺术节·街路巡演”、“欢乐亚洲嘉年华街路巡演回顾展”等多项展览,并在各区巡展。三是流动讲座走入基层,并向精品化和系列化迈进。全市全年共举办讲座180多场。“岭南大讲堂之南风讲坛”先后举办“艺术的春天”、“市民与哲学家对话”等系列讲座,“佛山/珞珈山”系列讲座分别在高明区、南海区以及广州市、中山市等地巡回,得到市民和媒体的关注。四是图书馆服务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展对政府、企业和农村的信息服务,提高了信息服务层次,图书漂流系列活动有声有色,专家采访系统的建设工作逐渐加强。五是公益培训体现亮点。“阳光培训计划”免费提供师资和教室,扶助贫困家庭子女、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声乐、陶艺、美术、书法等方面的培训。
【图书馆及文化信息化建设效益凸显】 联合图书馆试点工作开局良好,选取6家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作为试点,主馆和各分馆安装统一的技术平台,业务管理系统运行平稳。实行“多馆联合服务,一卡通借通还”,“一卡通”图书资源突破38万册。共发放“一卡通”借阅证约1.2万个,流通图书超过20万册次,读者反应热烈。
数字图书馆一期项目建设基本结束。通过组织数字资源五区联合采购,推行数据库和电子期刊免费试用,举办数字图书馆发展研讨会等方式,扩大了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数字资源利用率。市博物馆展开了数字博物馆立项工作。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凸显社会效益。制订了《佛山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积极筹建门户网站——佛山文化信息网,展示和宣传佛山文化,于年底正式开通。市图书馆还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佛山有线数字电视专栏,使佛山成为国内继青岛之后第二个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接的地区。
文化活动及文艺创作
【圆满举办省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 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是佛山市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开、闭幕式是省运会的重头戏,大型文体表演是一大亮点。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先后从全系统抽调了80多人,承担了大型活动部的主要工作。大型活动部积极寻求其他部门的协作与支持,开展演艺人力资源调查,确定了参演的18个单位及近8000名演职人员;协调和组织排练进程,保障了开、闭幕式的顺利进行和演出质量。
省运会开、闭幕式实施方案策划新颖,艺术性强,节目经典,地方特色浓郁,科技含量高,全面展示了广东改革开放成就,表现了广东百年体育精神和佛山千年文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达到了“精彩、热烈、安全、圆满”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气派、岭南风格、现代风貌、佛山特色”。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接连三晚的彩排、预演和开幕式正式演出,现场观看的观众总数超过10万人,演出规模和观众人数创下佛山之最,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赞扬。在观看开幕式演出后,省委主要领导对开幕式给予了“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高度评价,北京奥组委代表认为,佛山成功举办省运会开幕式的经验非常值得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借鉴。由于在筹备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被市政府授予“省运会筹备组织工作突出贡献奖”。
【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全年组织和合作举办的大型活动包括:第二届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欢乐进农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文艺活动”、《党旗下的承诺——佛山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专题文艺晚会》、佛山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2006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市长奖”评比、魅力佛山·2006粤剧粤曲私伙局大赛、佛山首届粤曲歌唱大赛等。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配合国家文化部组织策划东盟“10+3”文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培训班在佛山的培训和参访活动,派团参加了2006年泰国春节文化周,黄飞鸿醒狮团赴韩国进行表演等。全年办理对外文化交流和业务考察24批,共197人次。
【文艺创作再创佳绩】 大型话剧《青青草》被省纪委等单位列为纪律教育学习内容,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50多场;《青青草》、《跨越平凡》、《清风秀粤——广东省反腐倡廉歌曲演唱活动纪实》等3个剧目代表广东省参加中纪委“卫士奖”评选;《广东反腐倡廉五年成果回眸》被定为2007年省党代会献礼作品。多幅美术作品入选或入围“第十九届新人新作展”、“2006年全国小幅油画作品展”、“2006年全国写实油画作品展”,以及“广东省美协50周年庆典美术作品大展”。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的“欢乐进农家——广东省农村小戏小品调演”活动中,佛山市获2银1铜的成绩。返回
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协同规划部门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将新公布的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规划之中,加强了文物保护力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范围、标志说明、保护机构、记录档案)工作基本完成;重新核定第一、二、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确定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5处,并正式向社会公布。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307处,数量之多,居省内各市之首;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6处,比第二位的广州多56处。广东粤剧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市博物馆荣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省惟一获此殊荣的文博单位。
【文物保护工程取得新进展】 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高明古椰贝丘遗址自9月起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15座周代墓,并发现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出土的陶片、石器、动物骨骼、贝类和水下木制品,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性”(美国科学院院士巴翱夫教授语)。祖庙修缮工程筹备工作进展顺利,8月23日,佛山祖庙修缮领导小组举行了祖庙全面修缮新闻发布会,至年底,完成了工程立项、预算审查、工程图纸审查、材料及场地准备等前期筹备工作。
【“非遗”保护取得初步成果】 成立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拟定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市、区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大范围普查,编成《佛山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登记册》,入册项目约270余项,初步摸清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积极做好论证和申报工作,分别有6项和8项“非遗”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全省各地级市首位。召开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议定下一批国家及省级名录申报事项。
【注重“非遗”活态保护】 通过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举办“佛山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全面展示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通过举办三月三民俗会、“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佛山秋色·祖庙祈福晚会”等活动,保护和弘扬了以祖庙为核心的地方文化和岭南民俗文化,扩大了佛山地域文化的影响。返回
文化市场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年内清理了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征收等事项,并报市法制局和市行政服务中心。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公开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按照公布的办事指南实施行政审批。窗口服务以群众满意为最大目标,做到“公开、公正、便民”以及“热情服务、有效服务、高效服务”,维护了政府的形象。按时无误完成全市五区2300多家印刷企业的换证工作,《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批发单位的年检也实现在服务窗口即办即检。
【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深入基层加大巡查力度,做到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重点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遏制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创新工作方式,完善群众举报、监督查处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加强纵横向互动与沟通,规范市场管理,提高执法效能。加强法律知识和执法技能的学习,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综合执法水平和能力。全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共出动1.84万人(次),检查市场2.21万间(次)、查处非法经营店档1533间,捣毁大小地下仓库23个,收缴非法音像、计算机软件和书报刊317.4万张,立案77宗,停业整顿49间、取消经营资格8间,移交公安处理案件6宗7人次,销毁非法音像、计算机软件和书报刊254.3万张。
【加强演艺娱乐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 建立和完善设立文艺团体、申报演出项目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制度,全年组台演出6834场,“三无”(无证照、无排期、无演出场所)表演团队基本绝迹,保证了演出质量。对歌舞娱乐场所,采取设定下限面积标准、禁毒、打击赌博三项措施加强了监管力度,全市新批歌舞娱乐场所17间,全部达到或超过下限面积标准。按照“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制定并向社会公布网吧审批制度,全年批准新增网吧70家,“黑网吧”得到大面积铲除,网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布局结构得到调整。对非法电子游戏机室、影吧进行突击检查,暂扣和收缴了一批违法经营设备。(市文广新局)
返回
市文联
【做好镇级文联工作】 市文联对所属五区的36个镇(街道)文联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及时总结推广镇级文联的组织建设经验,推进了佛山市镇级文联组织的发展。佛山市所属五区的36个镇(街道)中已有21个成立了镇级文联,占总数的58%,其中顺德区和南海区每个镇(街)都有文联组织,禅城区、三水区部分镇(街)也成立了文联组织。全市21个镇级文联下属的文艺协会共180个,会员总数1万多人。
市文联积极指导镇级文联开展工作,使各镇级文联积极围绕中心开展文艺活动,以文化艺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市文联还深入基层策划镇级文联的文艺活动,丰富了镇(街)群众的文化生活。12月,市文联与顺德容桂街道文联在容桂共同举办了以歌颂佛山为主题的首次“佛山市文艺家大联欢晚会”,中国文联、省文联和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晚会。市文联开展镇级文联工作的做法得到了省文联的肯定,并向全省各市文联推广。
【文艺创作】 市文联和市作协继续抓好《佛山作家看佛山》文学工程。1月,市文联和市作协在西樵镇举行了“佛山作家看名镇”工程启动仪式,接着又在市金湖酒店举办《佛山作家看佛山·水利卷》文学工程启动仪式;5月,举行了“佛山作家看佛山·民企篇”《星光辉映——佛山民营企业风采录》的首发式;11月又举行了《岭南明珠——佛山文化名城风采录》首发式。《佛山作家看佛山》文学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耕耘,至年底该文学工程的第一阶段第一辑出10本专辑的计划已完成了8本,第九本《伟岸丰碑——佛山水利建设风采录》已定稿,准备付梓(2007年5月正式出版)。
2006年,市文联系统参加省以上赛事获奖的文艺作品有160多件。顺德区曲协廖宇光、甘剑波创作的《顺德礼赞》获全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郑淑娥等创作的《中国热》等三首歌曲获“中国第三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顺德晚晴书画会陈汝烈、高友的国画获“全国第二届盛世中华书画大赛”一等奖,梁孔盛、路琳、区明的书画获“全国首届神州杯书画大赛”金奖。在“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的评奖中佛山市的安文江“杂文选”获文学奖,王志敏的书法作品获艺术奖;在“广东省第二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中,佛山市荣获特别优秀组织奖,工艺作品获荣誉奖5个、金奖2个、铜奖3个、优秀奖5个;在“第三届广东省‘曲协杯’曲艺大赛”中,佛山市获七金八银六铜(名列全省第二)的好成绩;在全省“首届南粤女子美术书法大赛”中,佛山市有34件作品获奖;在“广东省第三届‘泗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大赛”中,佛山市有11人获奖;市美协蔡文明、冯顺球的书画分别获省“残健同行”书画展、省“中国画展”的一等奖和铜奖;由陈奋勇作词、邓国平作曲的“轻舟队员之歌”被评为省音协50年优秀作品;三水音协刘佳的《荷影》获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花会比赛”金奖;市楹联学会何汝文的《石湾公仔灿群芳》获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等等。
【文艺演展赛活动】 市文联与各区文联、各文艺协会、企业文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展赛活动。全年,市文联主办或参与主办的文艺活动有30多项。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至2006年3月,市文联与市委先进办等联合主办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下乡演出”共演出100多场。市文联、建行佛山分行、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市摄协联合主办的“佛山一环‘建行杯’摄影艺术大赛”,于年底进行了评奖(获奖作品的颁奖和展览在2007年1月举行)。1月,市文联与市三防指挥部和市水利局联合举行“佛山市抗击‘05·6’特大洪水摄影图片展颁发纪念照片暨《抗洪战歌》创作奖颁奖”仪式。6月,市文联、市农行、市摄协、市书协举办《“和煦春日·美丽佛山”摄影、书法大赛》的评奖、颁奖和展览。10月,市文联与市委宣传部、市国防教育办、佛山军分区政治部联合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与此同时,市文联还与阳江市文联举办了《佛山阳江书画名家邀请展》;与市美协举办了《区锦生·招仕波访问美国画展》、《梁根祥水乡画展》;与市委宣传部、市摄协等承办了“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市文联、市美协还组织美术作品进社区,将会员作品分期分批送到丽日玫瑰社区展览。
高明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区文联主办了《五谷视觉艺术》迎春展览,展出佛山市画家张自强、卢卫、陈谦、魏华、骆启泉等5人的国画、油画作品等。
顺德区文联2006年举办了《顺德之春》文艺花会系列活动等20多项文艺活动;禅城区文联分别与中山市东区、潮安县文联等举办书法联展;南海区文联承办了“古韵南海·现代风采”大型摄影作品与镇(街道)联展;三水区文联举办了“2006年迎新春三水美术作品展”、“水乡情·三江韵”书画摄影展;高明区文联举办了“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十大新星歌唱大赛”。
市摄协举办了“佛山市城建气象”等五项摄影赛;市书协与江门书协举办了“佛山—江门书法联展”等;市曲协承办了“力迅·上筑杯佛山首届粤曲歌唱大赛”等;市舞协举办了会员联欢晚会;市音协所属的蓓蕾金声合唱团2006年进行演出约20场;市杂协2006年为农村、基层演出128场,观众37.93万人次;佛山电信文联举办了大型的“员工文艺晚会”;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举办了大型“书画临帖展”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画展;市松梅诗书画社举办了成立20周年书画展;市钢琴键盘学会举办了“佛山市青少年‘呜煌杯’古筝大赛”等。其他各文艺协会也积极开展各项文艺活动。
此外,继续做好“佛山木版年画”和“佛山剪纸”抢救的收尾工作。“佛山木版年画”和“佛山剪纸”两个项目经省政府和国家文化部批准,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对外交流】 市文联积极开展的对外交流活动。4月,市文联、市音协、市舞协举办了有欧洲钢琴家彼得布鲁格与中国舞蹈家胡岩共同演出的“中欧古典音乐与舞蹈晚会”。5月,市文联与市台湾事务局热情接待了台湾高雄县书画学会艺文参访团一行11人,并组织佛山市部分美术家、书法家与参访团全体成员举行座谈以及即席挥毫。10月,市文联与市政协承办了“广东省第三届‘泗洲杯’粤港澳粤曲演唱(佛山赛区)大赛”。同月,市文联与来禅访问的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刘荒田、李国雄一行进行了文艺交流;市文联派出佛山文艺家代表团赴港澳访问,三地文艺界分别作了交流研讨活动。
顺德区文联主办了加拿大籍台湾华人“张亘山水画作品展”;禅城区文联、书协举办了禅籍旅港书法家“吴高石先生书法篆刻展”;南海区摄协邀请澳门数码摄影学会前来举办“尼泊尔风情摄影作品展”;高明区文联举办了“中国佛山高明——法国赛纳马省摄影作品展”;三水区文联与香港作家联会进行了文艺交流,还与香港书法家举办了三水书法家雅集。
市美协举办了“旅加拿大华侨画展”、“港澳书画家邀请展”;市音协举办了“廖媛媛长笛与奥地利钢琴家共同演奏音乐会”;市剧协与澳门艺穗会进行了戏剧演出交流。(市文联 )返回
新闻出版和版权
【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和管理】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社会效益,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市外媒体驻佛山记者站和连续性内部资料进行有效监管。《佛山日报》等新闻报纸,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关注民生民情,发挥桥梁和监督作用;《珠江青少年报》、《佛山文艺》等报刊积极关注人文生活、着力提高群众文艺素质;《陶城报》、《佛山陶瓷》等行业报刊立足佛山陶瓷行业,不断扩大业界影响。据统计,2006年,全市有统一刊号的报纸7家,经营收入1.8亿元;期刊5家,经营收入518.7万元;音像出版社1家,销售金额153.9万元。
【加强版权管理】 筹建出版物鉴定委员会;协助省新闻出版局对佛山市音像出版社音像制品重大选题备案工作及版号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推进政府部门软件正版化工作;推进版权登记工作;开展“4·26”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活动和“反盗版百日行动”,重点整治盗版音像、计算机软件制品集中经营场所及放映单位,查处无证经营行为,深挖制售盗版制品的非法印刷、复制、仓储窝点,打击网络盗版。
【规范印刷复制和发行业发展】 落实印刷复制企业各项承印工作制度,规范承接境外印刷品印刷业务经营行为,采取信息报送等制度加强对出版物发行单位的管理,完善光盘复制企业驻厂监督员制度,确保印刷复制业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经营。对部分印刷单位和发行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和产业摸底统计工作。针对行业技术性强的特点,开展多形式、多门类的培训。2006年全市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63亿元,实现利润7.6亿元;光盘生产、复制企业5家,生产只读类光盘母盘529万张,只读类光盘近9000万张,可录类光盘复制2.28亿张,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发行单位1377家,资产总额达2.4亿元。返回
【综述】 佛山传媒集团2005年成立以来,在佛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逐步进行了报业与报业、报业与广电、传媒与文化的多种融合,探索出一条跨媒体资源整合、传媒和文化相结合的改革之路。
【深化改革,整合全面提升】 2006年3月,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整体收购各区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优质资源,纵向打通了市、区、镇,横向联合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跨媒体资源,完成了行政整合后进入资产整合阶段,9月起,属下各单位实行财务并帐,由佛山珠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统一核算,统一纳税。集团内设八个部门(办公室、总编办、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审计部、监察室、资产管理部、发展策划部)正常运作;党建、党务工作上升到集团层面运作管理。佛山传媒集团通过整合全市的传媒和文化资源,囊括了全市6张报纸、6个电视频道、6个广播频率、2本杂志、2个演出剧团、1个音像出版社、1个剧院以及1个电视网络公司,现有资产21亿元,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跨媒体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媒体与企业、区镇互动,达双赢发展】 认真落实集团党委关于媒企互动、媒镇互动的指示精神,加强与各区、镇街的沟通合作,及时、全面、准确、权威地反映当地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关注当地社会热点,获得五区党政、市民认同。由佛山传媒集团主办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国际化与持续竞争力”的“信合财经论坛”在顺德举行、佛山电台顺德分台天佑城直播室开播;珠江时报社与南海区委宣传部联合组织了“南海有为论坛·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和谐南海”论坛活动;珠江商报社结合第十六届中国厨师节在顺德举办的契机,策划主办了佛山首届私房菜大赛。通过媒体和企业之间高层次、多领域合作,构筑了一个互动、共赢平台,成为媒镇互动、媒企互动的成功范例。
【发挥联合优势,实现多媒体、跨媒体、跨地域媒体合作】 开创和发展了采访报道的运作模式,积极探索,延伸拓展媒体网络平台,大幅提升佛山传媒集团在业界影响力。佛山传媒集团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重大报道,如省、市“两会”报道、佛山创模报道、佛山GDP突破2000亿、学习全国十杰法官黄学军先进典型、评选“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美德之星”、佛山一环开通、禅桂新道路建设工程、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等报道,提前介入,认真组织策划,分工明确,使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的联合优势充分发挥,产生出较好的社会效应。在抗击“派比安”、“比利斯”台风的战斗中,各媒体记者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冲到抗灾救险的最前沿开展报道,其中西樵广播电视站的两位记者拍摄、制作的“龙卷风突袭西樵”新闻报道在中央、省市区和香港等媒体上播出,充分展现了佛山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风采,佛山传媒集团共有4个先进个人和1个先进集体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传媒人在抗灾救灾中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年底举办的“珠江环保行”、“珠江小姐总决赛”的活动,佛山传媒集团组建了由所属各媒体共同参与的大型联合采访队,自驾车21辆沿珠江流域溯源而上,首次实现跨地域、跨媒体、超大规模的采访报道活动,在珠江流域的同行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在传播环保理念的同时,也有力宣传了集团的珠江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初步形成“开放型、学习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在10月公布实施《佛山传媒集团实施集团首席记者、编辑、主持人制度试行办法》,并产生了6位首届佛山传媒集团首席记者、编辑、主持人。进一步推动了集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激活内部管理机制,以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契机,统一集团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和管理,不断提升集团人才的竞争力。集团层面全年共举行近10次大型业务培训,邀请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院校和知名媒体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集团属下各单位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培训,初步形成了“开放型、学习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氛围。集团2006年被评为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2人,获广东省新闻类奖项金枪奖1人、金梭奖1人、金话筒奖1人,另有一大批新闻作品获得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奖项。 (佛山传媒集团)返回
报刊
【《佛山日报》】 2006年度,佛山日报社在采编出版过程中,注重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为佛山建设提供舆论支持。《佛山日报》头版稿件尤其是主打稿件的选择,既强调政治性,更注重稿件的新闻性、服务性与贴近性,在具体操作上灵活变通,使政治性、新闻性、服务性在头版得到较好的结合,提高了宣传中心工作的报道水平,提高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对省市“两会”报道、农村工作会议、东平大桥转体施工前后跟踪报道、佛山GDP突破2000亿元、学习全国十杰法官黄学军先进典型、“一环”开通、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等重大报道都提前介入,做好组织策划,使报道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又如,在2006年抗击“派比安”、“比利斯”台风的战斗中,记者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及时掌握灾情信息,使报道既及时传递了灾情信息,又把党委、政府领导冲在前线抗灾的消息和对灾民的关爱传递出去,起到了很好的稳定民心的效果。
及时、全面、准确、权威反映区镇党委、政府重大决策,关注社会热点,是2006年《佛山日报》报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报社制定了“要闻版用稿标准”来加强对基层的报道,开展了高明区镇街调整一周年、顺德区推动企业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南海区科技工业园发展经验等重大主题报道。例如,7月3日,禅城区宣布对辖区街道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1镇8街合并为1镇3街。这是佛山市加快建设中心组团核心区,提升佛山城市窗口形象的重要举措。《佛山日报》对此提前进行了报道策划,于7月4日用A1、A2、A3、A4版,对合并街道的原因、合并后带来的发展机遇等进行了深入报道,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006年,《佛山日报》民生报道提出品牌化运作计划,在品牌化建设方面更进一步,例如获得广东新闻奖的《民生日志》由专栏升级为特别版(半个版),受到读者的好评。在强化品牌的同时,社会新闻报道和民生报道还在专题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方面下功夫,成功策划了“走近外来工”(系列六篇)、“时代栋梁·劳模风采”、精武弟子捉贼、春节、“五一”长假等专题报道。这些专题报道均能从大视角,结合本地特色进行策划,收到了较好的报道效果。此外,《佛山日报》进行的舆论监督报道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例如,7月初,记者四度暗访,揭开南海某肉联厂宰牛点给牛强灌“硼砂水”内幕。《多部门突查肉联厂起获大批硼砂》等系列报道见报后市民反响热烈,纷纷呼吁严惩无良商贩,市经贸局回应将对现有屠宰厂进行重新规划,推广菜牛定点和机械化屠宰。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佛山日报》在2006年10月23日起进行了新的改版。改版从记者采访作风抓起,要求记者在做好深度报道上做文章,扎根于本土,深入地了解新闻的实质、深化读者对事件发展方向的认知。例如,改版后连续用整版篇幅,推出夏西拆旧建新等报道专题,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住房的建设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报道效果。又如,为了帮助受众了解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掌握各种商机,在经济新闻版增加了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政策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板块。改版后,《佛山日报》安排了更多篇幅提供有使用价值的生活资讯服务,受到读者欢迎。
进一步完善广告运营机制,有效整合采编策划、经营开拓资源,全面提升赢利能力和优化赢利手段,抓大不放小,以整体广告经营量的提升,弥补个别龙头行业、大企业的广告下滑,2006年广告刊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发行工作在完成机关、事业单位的征订任务前提下,重点开拓社区和经济重镇。开展了“迈进社区,亲近你我”的活动,开展社区代订报纸,通过社区、物业公司接近和吸收高端读者等活动,使报纸发行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引进新的印刷设备和网站数字报纸项目,既为提高新闻时效性和版面质量奠定基础,又为外地读者和年轻读者提供网络阅读渠道,扩大了党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2006年,佛山日报社时政党支部被评为佛山市先进基层党支部,受到佛山市委的表彰;有1人获广东新闻金枪奖;1人被评为佛山市抗洪先进个人,5人被评为佛山传媒集团优秀党员;共有5件作品获2005年度广东新闻奖,其中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有17件作品在第20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以上奖励;有2件作品获第四届中国地市报论文(论著)奖。 (唐岭梅)返回
【《珠江时报》】 2006年珠江时报社的总体思路是“稳中求进”,在稳健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合作中共赢。在确保不出现重大政治性失误的基础上,采编、广告、发行各项工作均有明显提高。
采编工作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一是成功完成市委和集团提出的《珠江时报》“立足南海”的战略决策。为贯彻“立足南海”的指示精神,2006年初正式推出《今日南海》时政新闻版,于4月14日扩版,推出了《南海社区》、《南海文化副刊》两个版,南海新闻版块增加到4个版并单独成叠。南海新闻板块以《今日南海》为阵地,按照“高度、深度,帮忙、服务”的办报理念,坚持“帮忙不添乱”的原则,紧紧围绕南海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平民的视角,清新的版面,去见证南海的一个个盛会,传递南海人的一次次喜悦,始终与南海人民同呼吸,与南海的发展同频共振,得到了南海干群的普遍认同和喜爱。11月,成功创刊《财智南海》经济周刊。
《珠江时报》已经成为南海区域内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之一。
二是进行了以重点策划项目责任制和流程管理为主轴的编采制度文化建设,编采的基础制度得以完善,整个编采流程走上了安全、顺畅、高效的轨道,特别是项目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新闻策划、执行的效率,并形成了重大专题策划的“时报”特色。编辑部根据办报实际制定了采编考勤管理、采编质量管理等6大制度体系的近30 个制度,覆盖了采编工作的方方面面。全方位的制度建设,使编采工作得以规范、顺畅地运作。成功推行了一种全新的重大新闻报道运作机制——重点策划项目负责制,注重事前策划、责任到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大大提高对重大新闻的反应能力、策划执行效率。2006年共完成专题“300万新市民考验佛山”、“南北一条路 城市一大步——关注大福路改造”、“珠江小姐环保行”等策划150多个,赢得了领导和读者的一致好评,独具特色的专题策划已成为品牌。
三是创新实践,成功创办手机报,招募了首批手机记者,成为佛山市第一家推出手机报的媒体。在佛山本土媒体率先创办手机报,并以手机报平台作为技术支撑,以佛山庞大的手机族群为资源,开国内媒体之先河。本着“轻松阅读”的编辑理念,坚持做好新闻的可读性和服务的贴近性,自手机报创办以来,受到了手机用户的热烈追捧,到年底,手机用户已稳定在5万户以上。
经营工作方面,以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理顺经营机制,调整广告结构,同时通过经营一系列高规格、大规模的策划活动,带动广告,实现经营稳步增长。如成功举办佛山市第一届房地产节暨佛山理财文化节、汽车文化节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时报品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品牌影响力的经营、利用、开发和挖掘,极大地实现品牌增值。2006年,在纸质媒体的整体运营效益呈现下滑趋势的大形势下,时报的广告经营效益仍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发行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发行质量有一定提高,发行量的区域分布趋于合理,作为报业营销的重要一环,时报2006年的发行工作为巩固时报的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积蓄了能量。 (戴满香)返回
【《珠江商报》】 《珠江商报》于2004年7月29日由《顺德报》更名而来,更名后《珠江商报》确立“新闻服务生活、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立足顺德,辐射佛山及泛珠三角,努力打造一份地方性、商务色彩的综合性大众化城市综合日报。现报社拥有“一报《珠江商报》”、“二刊《顺德时尚》、《城市生活报道》”、“一网站(顺畅网)”、“一公司(捷信速递公司)”的多品种、多元化发展的规模,拥有一支300多人遍布城乡、收投合一、自办发行的队伍和网络,发行总量达8万份。
更名后的《珠江商报》积极探索市场化办报的新路子,确立了宣传与服务并举、采编与经营并进、小区域扎根与大区域推进并行的方针。高度重视顺德、禅城、南海、高明、三水这些城市主要区域的时政、经济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高度关注广佛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走势。
《珠江商报》服务地方经济,高度重视对行政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媒政互动、媒镇互动、媒企互动”为工作重点,与顺德十个镇街签署了“媒镇合作、共建和谐”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媒体与镇街上下联动的基层宣传沟通平台;又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顺德分公司、中国移动、顺德信用社、兴业银行等大型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书,与企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真情服务的平台。与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合作策划大型地方文化活动及特刊,是该报社广受认同的办报特色,也是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围绕中心工作出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刊》、《顺德家电蓝皮书》、《顺德质量记录》、《顺德环保》、《美食一本通》、《华侨顺德》、《幸福生活》等大型特刊达10多种。其中《顺德家电蓝皮书》登上飞机,送往北京,以权威、广泛的内容,广泛宣传中国家电之都;《华侨顺德》随记者远赴澳大利亚,派送至每位海外乡亲手中,让旅外乡亲见证家乡的发展变迁,传递着绵绵的桑梓情怀。
策划担纲的地方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围绕“魅力佛山、欢乐村镇”系列活动的主题,结合第十六届中国厨师节在顺德举办的契机,成功策划主办佛山首届私房菜大赛。大赛在10个镇(街道)巡回进行,盛况空前,美女上阵、夫妻同厨等成为津津乐道的“美食故事”。大赛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赏和重视,原顺德区委书记陈云贤主动亲临决赛,对商报服务经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给予肯定。
在立足顺德基础上,采取适度扩张的策略,借“区域经济导刊”积极拓展高明、三水、南海、禅城等区,在三水西南镇成功创办每周8个版的《三江新闻》,积极介入三水重大时政经济报道,争当区域主流媒体。
新年改版后,提出了“巩固顺德、强化市直、拓展三高禅南、新闻服务生活”新战略,明确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党政喉舌,“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做商界朋友,“深入基层、服务社群”做民生桥梁和群众帮办,力争时政报道更突出,经济报道更有特色,民生报道更及时。返回
【佛山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佛山市新闻学会】 2006年,佛山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佛山市新闻学会主要开展了“五一新闻奖”评选、业务经验交流座谈会、美术书法作品展、出版新闻业务刊物等工作,“两会”各会员单位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为党政部门和百姓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唱响“和谐曲”。
佛山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2005~2006年度佛山市“五·一新闻奖”评选活动,活动共收到作品27件,评出一等奖4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8件。
为庆祝第七届记者节,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联合市委宣传部、佛山传媒集团主办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和谐”座谈会、“2006年记者节佛山市新闻工作者美术书法作品展”。11月8日举行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和谐”座谈会,共有7家新闻单位代表及2位传媒集团首席主持、记者、编辑代表发言,就佛山传媒人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佛山传媒人需具备怎样的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如何抓住社会亮点,挖掘出新闻深层次的内涵,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等问题进行了研讨。美术书法作品展共收到全市新闻工作者的美术书法作品100多幅,展出73幅,包括楷书、隶书、行草、小篆、国画、油画、水彩、陶艺等形式,佛山日报、佛山电视台、佛山电台、珠江时报、珠江商报、珠江网络传媒公司等单位均有优秀作品参加展览。
10月31日,佛山传媒集团属下的佛山日报社、珠江时报社、珠江商报社的记者前往顺德均安采访南浦阿仙奴服装有限公司发生火灾的事件时,遭到不明身份的数十名男女的粗暴阻挠,事件发生后,佛山传媒集团、市记协领导一方面及时向市委宣传部反映情况,另一方面直接与事发地党委、政府交涉,希望当地党委、政府妥善处理好此事,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保障了记者在当地的合法采访权益。
12月,出版发行一期《珠三角新闻界》,共编辑刊登新闻“两会”会员论文34篇,内容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媒体与市场”及“亚艺节专辑”等。
7月15日,市社科联召开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表彰2003~2005年度社科联先进单位和个人大会,市新闻学会、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被评为社科普及先进单位,市新闻学会的王尚晓、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刘西娜被评为2003~2005年度优秀社科工作者。
由市社科联编辑出版的《佛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精品选集(1985~2005年)》一书,收录了市新闻“两会”会员的五篇作品,分别是:《地方报亲和力和核心竞争力浅谈》(作者:谢昭良)、《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竞争力》(作者:谢昭良)、《中国电视纪录片叙述者角色的转换》(作者:黎仁刚)、《媒体联动 为民寻亲——“寻亲活动”对新闻报道的有益启示》(作者:王尚晓)、《说“新闻自由”》(作者:李自然)。 (莫 凡)返回
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工作概况】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佛山市是全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试点城市之一。5月26日,试点工作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验收。国家广电总局验收委员会认为,“佛山市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成功完成了原有有线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走出了一条通过数字化带动佛山有线网络整合与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起到了突出的示范作用”。截止到11月底,全市109.6万户有线电视用户中,有线数字电视终端已达72万户,占应转换总户数的65.7%。至年底,全市五区城区已基本实现整体转换,镇(街道)以下农村区域的整体转换工作正稳妥有序地推进。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上半年完成了对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的核报,为各级政府进行投资预算和选择合适的工程技术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核报工作受到了省广电局的表彰。根据新的“村村通”标准,至年底,全市五区中,除高明、三水两区共39个20户以上自然村2182户,由于地处偏远、住户分散、江河阻隔等原因,工程建设难度大,仍未能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其余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均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成效初见。2006年是农村电影“2131工程”实施的第6个年头。各部门互相支持与协作,基本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在全市632个行政村(居委)实现每月每村放一场电影”、“争取全年完成放映场次1.5万场,其中免费公益场占10%(1500场)以上”的总体目标,广大社区、乡村、学校、工厂的群众和外来务工者,享受了比往年更多的电影服务。
作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与数字化放映的试点地区,佛山市试点工作按照《佛山市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方案》,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肯定。财政投入200多万元扶持50个放映点建设,国家广电总局也提供了100多部免版权费的影片;自主创新开发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验收;经批准新组建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已建成数字电影放映厅(院)和流动放映队共37个,配合“2131”工程,为农村基层公益放映数字电影4000余场,超额完成国家广电总局下达的3700场任务。
加强广电行业管理与社会管理。建立安全播出体系,全年广电安全播出无事故;积极开展卫星地面接收装置清理整治工作,查处一批非法安装的卫星接收天线,净化银屏环境;广电事业健康发展,网络改造工作加紧进行,数字化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新闻中心顺利落成、启用;全年行政事业总收入6.2亿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约13%。
【佛山电视台】 宣传工作成绩显著。出色完成了全年各项重点报道任务。其中重点报道有:市区镇三级换届、新领导班子上任,第十二届省运会在佛山举行,世纪莲、一环等重点工程竣工,佛山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台风“派比安”袭击佛山,佛山举办首届粤曲歌唱大赛等。其中“行通济”这次直播报道活动无论是从规模、播出覆盖范围和直播密度来说,都是佛山电视台建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直播启用了一台转播车、一台卫星车、新闻演播室和综艺演播室,4个点同步联动,让观众最真切地感受“行通济”这一年一度的盛况,使万人空巷的情景出现在中央新闻频道、广东卫视、广东珠江频道、广州台的新闻。
长期坚持的宣传精品创优工作成效显著,戏曲节目《佛山首届粤曲歌唱大赛总决赛》获得2006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文艺奖电视文艺一等奖;消息《龙卷风吹袭西樵》和新闻访谈《让家庭远离暴力》获得2006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新闻二等奖;主持作品《佛山全接触十一特别节目》获得2006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奖二等奖。佛山电视台于3月27日起全面改版,改版后的六个频道分别是:新闻综合频道、南海频道、顺德频道、公共频道、影视频道、信息频道(潮流购物),使佛山电视台各频道的定位更加明确清晰,节目内容更加集中突出,受众收视服务更加快捷方便。6月9日,佛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大型直播节目《吹水世界杯》开播。
注重形象宣传。紧密配合建设文化名城宣传工作,成功举办首届“漂亮妈妈”大奖赛、首届“超级好看TV小主持人大赛”、“我们的世界杯——佛山首届超级足球联赛”、“力迅·上筑杯佛山首届粤曲歌唱大赛”总决赛。12月28日,“珠江小姐”竞选总决赛在云南省曲靖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12位佳丽行程3747公里,途经4省(广东、广西、贵州、云南)12市,历时10天,沿途介绍佛山宣传环保,这次活动极大地增强了佛山电视台传媒的社会影响力。
事业建设硕果累累。启用1500平方米演播室,购置14讯道数字标清转播车。制播一体网采用主网+功能性子网的组网策略,范围涵盖新闻制播、后期制播、收录、总编、广告、包装、广告串编和全台总播出。播控总控以嵌入音频的数字视频信号为基础,以全硬盘播出服务器为核心,采用计算机控制。 (郭育三)
【佛山电台】 2006年,佛山电台依托佛山传媒良好发展态势,在改革中谋发展,在服务中求提升,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为佛山广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年创收总额为1.03亿元,比上年增加23%,创历史新高。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2006年12月佛山地区广播市场份额和收听率排名,佛山电台的FM94﹒6、FM98﹒5、FM92﹒4、FM90﹒1、FM90﹒6列前5位;FM88﹒3则由年初的11位跃升到第8位。
分频经营、错位发展。就6个频率如何个性化发展,邀请中国传媒专家作了策略研究,确定了差异化经营、类型化办节目的方针:FM94.6是以新闻和资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频率;FM98.5则是继续打造时尚与音乐品牌的频率;FM92.4主要服务于汽车驾驶、汽车制造业及移动人群,是以交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频率;FM90.1是以服务社区为主、偏向经济的频率;FM88.3侧重体育、旅游内容,是面向喜爱运动人群的频率;FM90.6是侧重播出缤纷多彩文艺节目的频率。配合分频经营、错位发展,围绕“新型资讯广播”的目标展开了多方面探索,创办了省内第一个媒体业务呼叫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探索媒体与通讯产业联动新路。到年底,已经有政府行政效能监察、环保、城管、交警、公交、燃气、供水等部门和单位与该呼叫中心合作。在台风袭击、佛山“一环”开通、省运会开幕等重大事件中,该呼叫中心发挥了强大的信息集纳、处理功能。
以活动为载体,提升频率知名度。根据城市新发展、社会新需求,抓住时机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其类型、数量和效果创历史新高。在全长99.2公里的“佛山一环”公路竣工开通前夕,多个频率联合举办了“佛山电台与你同行看‘一环’”大型活动,各阶层人士以自驾车和徒步两种形式踊跃参加。为增加英语口语大赛的影响力,佛山电台第四届英语口语大赛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合办,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配合佛山传媒集团统一组织的“欢乐名镇”活动,FM94.6组织了佛山五区村镇篮球群英会。这是佛山市首次以五区的村(居委会)为单位参与的大型市际比赛,比赛历时3个月,244支球队参加了数百场的激烈角逐。FM98.5以“Live燃情夜”、“千色985全城我最红”明星系列见面活动等展示时尚与音乐品牌的实力。FM92.4以系列跨国自驾游、“CAR配对/CAR派对”等展示了服务移动人群的实力。FM90.1打出了“打造顺德人至爱的广播”的口号,举办《揾钱家族》新登场试玩大会、红色经典粤剧巡演、历时三个月的“佛山五区怀旧歌曲大赛”等,初步展现社区兼经济的频率形象。 FM90.6以“我就喜欢唱、新春歌艺大比拼”、“节约用电、科学用电”主题文艺表演等体现了文艺特色。FM88.3的“穿越佛山,丈量我们家园”、“穿越佛山、丈量我们家园的高度”已经成为其频率形象标识;“高明区社会主义新村镇农科知识擂台赛”有96支村居委代表队参加,是高明区有史以来参加知识擂台赛最多队伍和最多人数的一次活动。
宣传、报道打好服务政府、服务社会两张牌。佛山电台就重点工程建设等社会热点,及时为市民提供贴心服务。禅桂交通工程建设期间,每天滚动播出热点道路路况;并约请交通管理、市政等部门负责人来到直播室回答市民提出的问题。2006年11月18日,“一环”公路开通至当晚的省运会开幕,6个频率以不同组合全天直播当天盛况,佛山电台“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还第一次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导航服务,提供交通指引。为佛山创模工作策划了“创模”研究性学习、“创模”夏令营、禅城区“无胶袋日”等活动,以及《雷霆5日》互动专题。这个互动专题共接到有效举报361宗,查处违法排放事件30多宗。这种宣传报道的新做法不但得到市领导高度评价,省环保局还将这种联动模式推广到全省。顺德联谊总会第五届恳亲大会2006年10月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举行,佛山电台策划了“世界,顺德人”专题节目。这次大型宣传报道,既得到顺德区委、区政府和市民的赞赏和充分肯定,又在海外扩大了顺德知名度。在三水区成功策划了两个大型专题报道:一是人物专访“感动三江”,既关注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又挖掘寻常百姓的感动人生。节目播出历时3个月,是三水广播历年来时间跨度最长的新闻专题。二是配合三水区人大、政协两会召开,策划了“共享和谐、同创幸福、三水‘百强’再启程”论坛和专题报道。报道播出后,区委评价,佛山本地媒体为区一级开展大型专题报道策划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这种把握地方发展主题,乘势而为的作法很好。
“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媒企双赢。镇(街)经济是各区经济的主体。佛山电台一方面继续巩固城市的工商类广告,另一方面将经营拓展延伸到镇(街)。佛山电台确定了50个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为媒企互动的重点。4月,在佛山传媒集团的支持下,主办了一个产业升级推介会,成为电台和企业互动、共赢的良好开端。佛山电台以专题节目为纽带,为镇(街)度身定造、提供各种配套的综合服务,通过政府形象推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舆论环境的营造、各种活动策划、公关危机的处理等等,与镇(街)建立长期合作。(潘应和 ) 返回
图书
【佛山市图书馆】 2006年,佛山市图书馆不断开拓、积极创新、强化管理、提高服务,使图书馆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推进。自2005年底以来,佛山市联合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运行平稳,成功实现了“多馆联合服务,一卡通借通还”。首批六家成员馆共发放联合图书馆“一卡通”借阅证1.2万个,流通图书约21万册次。2006年禅城区图书馆及其分馆——金属图书馆、童装图书馆也加入了“一卡通”试运行行列。10月17日,市图书馆正式进行业务管理系统迁移,中文图书流通全部采用联合图书馆技术平台。玫瑰小学图书馆、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惠景中学图书馆打破陈规,相继向社会敞开大门,成为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模式的创举。
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佛山珠江传媒网络有限公司签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电视应用示范单位合作协议书,并于5月14日,在市图书馆举行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佛山有线数字电视专栏开通仪式”,使佛山成为广东省最早实现该工程与有线数字电视技术对接的地区。
进一步整合佛山文化信息资源,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市图书馆主要策划设计开展“佛山文化信息网”建设工作,并于12月26日正式上线开通。该网作为佛山文化的门户网站,集文化展示、文化交流、文化信息服务于一体,面向社会提供一个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阵地讲座、流动讲座同时发展,加强品牌宣传与包装。2006年精品化、系列化的阵地讲座和深入基层的流动讲座同时发展,全年共举办了17个系列112场讲座,其中主场85场,流动讲座27场。佛山市委宣传部正式介入,与市图书馆共同举办“岭南大讲堂之南风讲坛”。自2006年11月起举办的“佛山/珞珈山”系列讲座,得到市民和媒体的追捧和关注。2006年在提高公益讲座宣传和品牌包装上有所创新,如策划印制讲座纪念卡片和书签;加强与本地、周边媒体以及听众的联系互动;建立听众联系表,通过短信平台与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向听众发送讲座信息,保证讲座上座率,营造良好现场氛围。
加强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和利用。通过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宣传数字图书馆;利用政府举办的一些重要会议、活动及党校举办的各种干部培训班,积极推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果和服务新举措,广泛派发数字资源使用卡;主动走访佛山市各行业协会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宣传推广,积极参加各行业召开的有关会议,现场派发宣传资料。有针对性地主动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如主动上门到市政府各部门进行数字图书馆及数字资源使用方法的辅导;利用人事局组织的公务员培训、大学生培训以及党校组织的各类干部培训班,开展用户培训活动。为改善数字资源只能在图书馆内的局域网查阅,限制读者利用的局限性,组织佛山各区图书馆和清华同方等12家数字资源供应商代表召开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研讨会,探讨开展数字资源馆外服务新模式,以扩大数字图书馆的使用效益。
传统服务积极创新,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在一年一度的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中,牵头联合佛山五区公共图书馆,共同举办“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佛山行”宣传巡游活动,更大范围的宣传图书馆。
市图书馆一线基础服务部门,突破传统阵地被动服务,积极引入新的服务理念。与佛山日报社、新华书店和珠江青少年报社等单位合作,策划举办佛山市2006年度图书漂流活动,创新性地组织开展全市性读书活动。2个公共点、4个社区、10所中小学及相当数量的市民参与了活动,共收到社会和读者捐赠图书3400多册,放漂图书2200册,参与学校征集图书1万余册。该活动以别具一格的形式营造了一种“关注读书、享受阅读”的良好氛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家采访系统作为市图书馆传统业务部门——采编部创建的一项新的服务项目,运作两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建立专家采访系统网站,利用专家为读者推荐本行业图书,建立科学馆藏体系,积极为专家科研项目提供资料服务。专家采访系统加强了图书馆为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力度和深度,同时借助专家的才智,有效地建设和积累图书馆研究性文献信息,提高了图书馆为本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发挥国办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全年共举办160多场次的展览、讲座、读书活动。针对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等特殊少年儿童群体,策划举办了“同在蓝天下——阳光成长计划”项目,在全市开展读书活动、教育培训、流动讲座、流动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2万多名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直接参与,服务辐射佛山五区10万多名中小学生、210多所学校。活动期间,7月至8月精心组织了80多名志愿者分赴佛山各区开展书法、绘画、剪纸等6个门类的免费培训班22班次,参加学生达802人。此项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活动为建设佛山新农村,构建和谐佛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项目作为佛山市团委2006年志愿服务招标项目受到表彰。
佛山市图书馆学会推动本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成为全市图书馆工作者的学术家园。4月,召开2006年度工作会议,组成了第二届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各工作委员会,增选了部分代表和委员;7月,在南海区成功举办了“佛山市图书馆学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学会理事会成员及论文作者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2006年,佛山市图书馆学会荣获“社科普及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受到市社科联的表彰。 (柯 静)返回
【佛山市新华书店】 2006年,佛山市新华书店继续坚持和推进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股份制运作模式,通过抓好图书主业,积极做好政治读物和禅城区中小学教材发行,努力发挥图书发行主渠道作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店一年销售收入总额为8082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2%,其中图书销售471万册、5873万元,占销售收入总额的72.67%,比上年增长了12.2%,按禅城区常住户籍人口计算,人均购书61元。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该店采取多种形式的营销策略,举办了6场有助营造良好读书氛围、促进图书销售的名人名家、作者签名售书活动,分别是2月26日莫郁豪新著《美国纪行》首发式暨签名售书;3月19日漫画大师敖幼祥新作《乌龙院大长篇漫画》签售会;5月21日《一天记牢1000个英语单词》作者杨剑勇演讲会暨签售活动;6月3日凤凰卫视名嘴杨锦麟、王菁锳签售活动;7月16日省运会吉祥物“鸿鸿”一周岁生日(主题T恤)/吉祥物主创者——陈鸿彪签售活动;11月19日孔东梅《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签售活动。这些活动都在惠景书城举行,每次活动都吸引了数百读者参与,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围绕图书(商品)展销,组织开展了“佛山市第六届家庭读书活动——‘4·23世界读书日’读书有奖征文比赛颁奖大会”、“佛山市首届图书漂流活动启航仪式”、“佛山市禅城区‘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第十二届省运会和2008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纪念品)的特许经展销活动”、“2006年‘我读一本好书’暑期征文大赛系列活动”、“2006'佛山市‘惠景书城’少儿绘画、书法大赛系列活动”等12项相关专题活动。
该店参与了高明区新华书店的转制,在高明区东华路原计委大楼1至3楼开办了东华路书店,营业面积1000多平方米,可陈列图书、音像制品、文体用品等2万多种,是当时高明区较具规模、较有影响力、品种较多、档次较高的图书经营场所。该店又购置了高明区中山广场一、二楼商铺总建筑面积1788平方米的物业筹建高明书城,并于12月20日正式进场施工。高明书城将成为继东华路书店后高明区内又一个更大规模的图书卖场,营业面积1700多平方米,可陈列图书、音像制品、文体用品等5万多种,是高明区内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品种最多、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图书经营场所。它的建成,必将大大提升高明区的文化氛围,给高明人民打造一个健康美好的精神家园,为高明区“创文明城市,建和谐高明”、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梁金旺)返回
档案与地方志
【综述】 2006年,佛山市各级档案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档案馆功能、档案法制和档案队伍建设,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市各项事业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市方志办把编纂好新《佛山市志》作为第一要务,做好地方志工作。
【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和执法检查】 全市17个单位通过机关档案目标管理考评,其中省特级14个,省一级3个。档案行政部门对全市54个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单位进行了复查。
在全市285个社区及484个村全面完成建档的基础上,又新增14个村委会档案目标管理通过省级验收。其中,省特级8个,省一级4个,省二级2个。
【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 根据市发改局下达的2006年佛山市重点建设项目,市档案局分别与第十二届省运会场馆建设中心、三水区档案局联合举办了2期重点建设项目档案业务培训班,总人数为100人。“一环”快速干线、岭南明珠和世纪莲体育场馆以及市水利局12项工程等项目的档案整理已进入最后阶段。同时,各区档案局也注重掌握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情况,积极深入施工现场跟踪和讲解,使其档案整理符合规范要求。
【变动单位档案的处置】 起草了《佛山市直国有转制、退市企业文件材料整理归档工作指引》,并下发有关企业,确保了变动单位档案的完整与安全。顺德区将原商业集团公司等单位的1200多份人事档案接收进馆。
【档案馆藏及开发利用】 全年全市国家档案馆接收档案38万卷。市档案馆接收婚姻档案8万多卷;南海区接收房改、婚姻等专业档案21万卷,将5名画家创作38米长的《南海风情》收集进馆;顺德区建立名人档案,共接收档案材料413件及其他种类实物一批;高明区收集了“江雕乐”等反映民间文化特色的档案资料进馆;三水区收集了体操名将、全国劳动模范和著名画家的个人资料及书画进馆。全年全市国家档案馆接待各界群众2.1万人次,提供档案利用10.8万卷。
【档案信息化建设】 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市档案局政务网站获“2006年度佛山市先进政务网站”称号,同时较好地完成了现行电子文件查询中心的工程改造。
有步骤地开展馆藏重点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组成2条工作线,至年底共完成59万页档案的数字化处理,15万条目录的电脑著录工作;禅城区完成电脑著录27万条,南海区新增机读馆藏档案目录21万条。顺德区数字化处理馆藏档案约20万页。南海区对馆藏四套班子全宗档案131卷进行了扫描,全市在公众网上开放档案目录26万多条,方便了公众查询利用。
【重大活动拍摄】 全年参与拍摄150多项活动,共拍摄照片1.8万张;三水区制订《图片中心重大自然灾害拍摄应急预案》,参与区内750项活动共拍摄照片3.4万张;南海区主动到旧城区改造及村容村貌等现场,共拍摄照片2800多张。
【档案学会】 市档案学会积极组织各项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张斌博士作档案专题报告;组织会员参加省档案学术研讨会,有8篇论文入选,2篇获三等奖;组织全市档案系统业务知识竞赛,举办档案学术研讨会、岗位培训等。
【贯彻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使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全市各级部门认真组织地方志工作人员学习、研讨,领会其精神,并结合实际,向省地方史志办下发的《地方志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建议。
【组织编纂《佛山市志(1979~2002)》】 按照省、市政府关于开展第二轮新方志编纂的有关要求,市方志办认真组织市内130多个单位参与编修《佛山市志》。至年底,已全面进入初稿审改阶段。另外,全市的29个专题编写已基本完成。建国后的佛山“政治纪要”的编写正在进行,并对上轮志书进行纠错补遗。禅城区方志办担负编纂《佛山市城区志》和《佛山市石湾区志》的任务,稿件共181篇,已通过区编审人员初审的有163篇;南海区106个承修单位有104个送交了资料长篇;高明区初稿已完成过半。
【做好《佛山市志·人物志》编修工作】 根据人物志编纂规划,市方志办组织人员认真搜集资料和编写,并多次以座谈形式征询意见,认真核实。目前,市方志办已对人物志初稿进行多次修改,进入最后的审改编纂阶段。禅城、南海、高明区也在按计划进行。
【做好专业志编修工作】 组织专家对市内有关单位编纂的专业志进行认真审查验收。南海区53部专业志有10部完成了初稿,18部镇(街道)志有2部完成了初稿。高明区专业志已出版17部、进行排版13部。
【编辑地情资料书、年鉴等】 为修志积累素材,市方志办编写了《2006年佛山大事记》及整理地情资料。禅城区整理原两区(城区、石湾区)《大事记》共8万多字。南海区利用报刊、互联网等,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重新编辑出版《南海姓氏概况》,重印《南海县志》(宣统版)。顺德区编辑了《2006年顺德地情资料》。三水、高明区继续编纂出版《三水年鉴》和《高明年鉴》。 (张丽珍)返回
【佛山市博物馆】 佛山市博物馆领导班子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接领导下,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实干,发展创新,在文物保护、馆藏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佛山祖庙大修工作全面推进。聘请有关专家对修缮工作进行咨询论证,开展招投标工作;制定《佛山祖庙修缮工程设计》,该设计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保护规划”。
由于建立了规范的工作、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全省仅四家单位获此殊荣。
利用古建筑兆祥黄公祠建成广东粤剧博物馆后,该保护利用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有关专家一致肯定兆祥黄公祠的项目,称其“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作出了优秀榜样”。
成功承办“广东文博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文博事业学术研讨会”,省文博学会为此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博物馆为广东文博事业发展做出的成绩。
文博信息化成效显著,“数字博物馆”信息化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博物馆网站增添多项栏目,完成4000多条资料录入及8个网上展览,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资讯快捷等特点获得了较好的宣传作用。
全年组织举办《旺年——雷州石狗佛山首展》、《圣域藏珍——佛山道教文物展》、《古祠艺宫——何绍鉴摄影作品展》、《佛山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佛山鸿胜蔡李佛武术史陈列》、《毫末出清古——陈略中国画展》等较高质量的展览13个。
2006年为期3天的“祖庙三月三民俗会”办得有声有色,有民俗巡游、贺诞祈福仪式和道教音乐会,还在万福台举行“省港粤剧名家义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祖庙三月三民俗会”论坛。另外文博之友系列活动、“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活动”、“粤剧祖师爷华光师傅诞辰纪念活动”以及开笔活动也举办得较成功。黄飞鸿纪念馆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等国的武术寻根团体多批。
高质量完成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副特派员宋马锁,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理事长李国强,吉尔吉斯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新加坡最高检察院首席主席顾问洪文光,肯尼亚国民议会议长弗兰西斯·奥利·卡帕罗,世界著名人类学家乔治·马库斯等重要来宾的接待任务。 (邹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