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建置沿革

  【综述】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佛山先民们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佛山属于百越地。秦汉时期,现禅城、南海、顺德、三水属南海郡番禺县;高明属高要县。晋代,禅城称“季华乡”。隋开皇十年(590年),从番禺县分置南海县,因旧置南海郡得名。唐贞观二年(公元 628年),乡民在塔坡岗掘得 3尊铜佛像,人们把塔坡岗称为佛家之山,取名“佛山”,捐款重建塔坡寺,将佛像供奉于寺内,立石碑,上刻“佛山”二字。佛山由此得名。后经一千三百多年变迁,逐渐演化成佛山市及其辖境。

  【晋代至民国时期】 晋代,禅城称“季华乡”。隋开皇十年(590 年),从番禺县分置南海县,因旧置南海郡得名。唐贞观二年(628年),季华乡称“佛山”,意为“佛家之山”,简称“禅”。五代十国时佛山禅城、顺德属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敕封佛山为“忠义乡”,属南海县。同年,置顺德县,意为“顺天威德”。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置高明县,因原有高明巡检司而得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置三水县,意为“三水合流”。民国时期,佛山曾先后设佛山镇、佛山市、佛山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 10 15日,佛山解放,10 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1950 3月,设广东省珠江专区专员公署,辖中山、顺德、南海、三水、花县、番禺、宝安、东莞 8县和佛山市,专署驻地中山县石岐镇。

  1952 11月,撤销珠江专员公署,设粤中行政公署,辖中山、顺德、南海、三水、番禺、东莞、宝安、增城、博罗、龙门、珠海、新会、高明、鹤山、封开、怀集、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郁南、德庆24县和石岐市,并领导省辖佛山市、江门市。粤中行署驻地江门市。1954 6月,粤中行政公署由江门市迁入佛山市。

  1956年撤销粤中行政公署,成立佛山专员公署,驻地佛山市。辖中山、珠海、番禺、顺德、南海、三水、新会、鹤山、高明、台山、开平、恩平、花县13 县和石岐市,领导省辖的佛山市、江门市。1958年,佛山、江门改县级市,由佛山专区领导。1966年,佛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佛山专区双重领导。1970年,佛山专区更名为佛山地区,佛山、江门改为县级市。佛山地区辖南海、顺德、三水、高鹤、台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会、开平、斗门 12县和佛山、江门两市。1974年,佛山、江门两市恢复为省辖市,实行省地双重领导。1980年,成立佛山地区行政公署,辖中山、斗门、顺德、南海、三水、高鹤、新会、台山、开平、恩平 10县和佛山市、江门市。

  1983 6 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佛山市辖中山、南海、顺德、高明、三水 5县。同年,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1984 6月,佛山市辖汾江区(1986年易名为城区)和石湾区及南海、顺德、高明、三水 4县,代管中山市。1988 1月,中山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从佛山市划出。1992 1994年,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2002年 12月起,佛山市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

  (市方志办)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邻近深港澳。全境于北纬 22°38′~ 23°34′,东经 112°22′~ 113°23′之间。佛山市域东距西、南距北均约 103公里, 大致呈“人”字形,总面积为 3848.48平方公里,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

  佛山市东傍广州、西接肇庆、南邻江门和中山,陆运、水运、空运交通基础设施齐备,交通便捷。佛山市距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新火车站车程均在 1小时之内,佛山市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分别相距 231公里和 143公里,车程均在 2小时左右。沈海高速、广昆高速等主要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广佛、佛开高速公路和广深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经佛山而过,广明高速陈村至西樵段、肇花高速三水段正式通车,佛山一环、珠二环等环城高速环绕穿越佛山市各区。广佛地铁建成开通,贵广、南广铁路佛山段通车,佛山机场开通民用航线,佛山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佛山市有通航河流 70多条,可通航里程 1000多公里,20多个口岸使水上运输四通八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质地貌】 佛山市地势总体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大部分地区较为低平,地势起伏较小,以平原为主,为珠江水系之北江、西江三角洲平原,海拔一般小于 5米,多在 1.2 4.8米,河汊众多,桑基鱼塘密布,其间零星分布有丘陵残丘和残留台地,丘陵残丘海拔小于 100米,坡度15°以下;残留台地海拔一般小于 50米,浑圆低平;佛山市西部的高明、北部的三水地区有连绵的山体,为丘陵 -低山地貌,地势陡峻,相对高差大,山谷纵横,植被茂密。佛山市最高山峰为高明区杨和镇的皂幕山,海拔 805米,三水大塱涡地势低洼,高程 -1.7米,为全市最低点。

  在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佛山市位于二级构造单元武夷 -云开 -台湾造山系,经历了各构造旋回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佛山市极具特征的地质背景。距今 8亿至 2300万年的岩石构成了佛山市的坚硬基底,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发育,但是以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岩为主体。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发育的地层有南华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第四系,以古近系和第四系分布最广。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属于浅覆盖区,基岩上覆盖着 5万年以来形成的松散堆积层,即第四纪地层,厚度一般小于 50米,最厚 70米,是珠江水系与中国南海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沉积中心沿北东向和北西向呈现出有规律的展布,与区域断裂构造的展布较一致,显示了断裂构造对第四纪沉积的控制作用。大约 9000万年前开始发生火山活动,4800万年至 36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形成了西樵山、王借岗、紫洞等地的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粗面岩、玄武岩等,经过后来的风化、剥蚀,造就了今日的西樵山火山地貌景观和王借岗、紫洞等地的火山岩柱状节理地质遗迹。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佛山市范围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的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裂等,以一组多条断裂构成断裂构造带为特征。断裂构造总体以北东向广州 -从化断裂带(南段)、北西向白坭 -沙湾断裂带和西江断裂带为主,它们相互切割、复合,构成了本区构造的基本格架。佛山市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主要形成期为加里东期至燕山期。佛山市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基底断块的差异升降。

  佛山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不同地区含水量有所差异,总体含水量为中等至丰富。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 1 2米,连续含水层分布有 1 3层,以微承压至承压水为主,顺德区陈村、伦教、勒流、杏坛和均安一线的东南部为咸水区,佛山市其余地区为淡水区,过渡带为上淡下咸区。

  佛山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比例也越来越大。全市(不包括顺德区)共有地质灾害或隐患点 165处,其中崩塌 119处、滑坡 36处、地面塌陷 9处、泥石流1处。2014年佛山市发生地质灾害 8处,其中 5处为小型崩塌、2处滑坡、1处为地面沉降。2014年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别为四级预警 35次、三级预警 8次。

  (贝永辉)

  【气候】 佛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夏长冬短,夏季长达半年之久。四季气候可概括为,夏少酷热,冬无冰雪,春常阴雨,秋高气爽。年平均气温22.5℃,1月最冷,平均温度 13.9℃;7月最热,平均温度29.2℃;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风速为 2 /秒。春夏常出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强雷电、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夏秋常有热带气旋影响。年降雨量 1681.2毫米,西部和北部丘陵山地因地形抬升作用而稍多,年平均雨日 146.5天;雨季集中在 4 9月,期间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夏季降水不均,旱涝无定,秋冬雨水明显减少。年日照时数达 1619.4小时,作物生长期长。

  由于地处低纬,海洋和陆地天气系统均对佛山有明显影响,冬夏季风的交替是佛山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

  冬季(12月至次年 2月)。佛山的冬季普遍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来自北方既寒冷又干燥的气团,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佛山时势力大大减弱;同时,随着地面气温逐渐升高,气团原来寒冷干燥的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性质,到达广东时气压差也降低,因此风速也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当佛山人置身于冬季的怀抱,随风侵来的并不都是入骨的寒冷,也不是满目的萧条与凄清。但是,也有个别年份例外,在寒潮来临时,也可能出现霜冻天气。冬季是佛山的干季,降水较少,晴好天气多,光照充足。1月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13.9℃,极端最低气温曾达到-1.9℃,出现在 1967 1 17日(南海区测站)。

  春季(3 5月)。春季白昼渐长,气温和降水量均处在上升时期,天气多变,常出现乍暖乍冷天气。佛山的春天常常是阴雨绵绵,寒风料峭,“连绵春雨湿红棉”,这个季节的雨水是“让人欢喜让人愁”,虽然能滋润万物、过滤空气,但也淹没了阳光的踪影,因此春季又是日照最少的季节。由于缺乏阳光,气温日变化小,总让人感到寒意丝丝透骨,当然,有的年份也会出现春光明媚的景象。另外,春季是冬夏环流的交替季节,天气过程复杂,变化迅速,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非常活跃,因此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雨季通常从 4月开始,同时进入前汛期。

  夏季(6 9月)。佛山的夏季盛吹偏南风,丰沛的水汽随南风源源不断输送到上空,为夏季降雨提供有利条件。5月、6月是佛山前汛期的降雨高峰期,各地出现暴雨的机会甚多。同时,每年的 6 10月又是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的主要时段,平均每年有 1 2个热带气旋影响佛山。因此夏季是雷暴和热带气旋肆虐的季节,全年中 50% 60%的雨水集中在夏季,毫无羁绊的雨伴着狂虐的风,往往形成严重的灾害,然而夏季的雨又常常是人们翘首期盼的。佛山的夏季绵长,天气炎热,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 7月,全市的月平均气温达到29.2℃;极端的最高气温曾出现过 39.2℃(2005 7 18日,南海区测站)。盛夏季节气温高,加上相对湿度大,更显得暑气逼人。因此,在人们期盼至极时悄然到来的雨水,夹着凉风,淅淅沥沥带走暑热,滋润心田。

  秋季(9 11月)。告别炎夏,步入凉秋,天高云淡,好风长吟,秋天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此时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飒飒秋风涤尽胸中的积郁,让人神清气爽。秋天并不是热带气旋活跃的季节,但仍有出现的可能。总的来说,秋季多以晴天为主,少降水。从 9月下旬至 11月底平均降水量仅155.1毫米,约占全年降雨的十分之一,历史上还曾多次出现连续 30天无雨的年份,秋燥的特点十分明显。

  (陈小芸)

  【水文】 佛山市多年平均径流量 27.93亿立方米(统计年限 1956 2000年,下同),多年本地水资源总量为29.45亿立方米。佛山有西、北江丰富的过境客水,近年平均(1999 2013年)入境水量 2567.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2588.6亿立方米。

  2014年佛山市降水属平水年,年平均降水量 1539.2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 1.1%;地表水资源量 27.6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 1.2%;地下水资源量 6.2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 8.2%;水资源总量 28.6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偏少2.8%。全市入境水量 2781.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2800.4亿立方米。

  2014年,受上游水文情势影响,马口、三水(二)站全年洪水场次多,洪水以中低洪水为主,潮洪混杂时段长,最高水位(珠江基面,下同)超过 3米的明显涨水过程有 2次,分别在 5月和 6月。马口、三水(二)站全年均未达到警戒水位(7.5米)。 马口站年最高洪水位为 4.03米、年最大流量为 2.47万立方米 /秒,分别出现在 6 8日和 6 7日;三水(二)站年最高洪水位为4.98 米,年最大流量为9480 立方米 /秒,均出现在 5 24日。马口站和三水(二)站年最小流量分别为负流8830 立方米 /秒和负流 1940立方米 /秒,均小于历史最低值;年平均流量分别为 7320立方米 /秒和 1860立方米 /秒,接近多年平均值。

  2014年有 2个热带气旋影响佛山市,分别是 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和 1415号强台风“海鸥”。 2个热带气旋给佛山市带来不同程度的降水和风暴潮增水,分别出现 2070厘米和 80120厘米的风暴潮增水。受上游来水影响下,紫洞、板沙尾等 12个水文站,有 5个站点的年最高水位出现在 5 24日,其余 7个站点年最高水位均出现在 6月;全年最低水位基本上出现在枯水期 12月。

  (刘幼萍)  

  【水资源】 佛山是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区,西、北江及其分流河道贯穿全市,内河涌纵横交错。河流水面积有347.0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

  2014年佛山市降水属平水年,年平均降水量 1539.2毫米,比常年(多年平均,统计年限 1956 2000年,下同)偏少 1.1%;地表水资源量 27.61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 1.2%;地下水资源量 6.2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 8.2%;水资源总量 28.63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2.8%,人均拥有水资源量 391立方米。全市入境水量2781.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 2800.4亿立方米。

  (刘 勇)

  【矿产资源】 佛山市地层发育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良好,银、铅、锌、岩盐、石膏、水泥用灰岩、建筑用花岗岩、砖瓦用页岩等矿产资源较丰富。佛山市已发现矿产 53种,矿床(点)327处,其中大型矿床 11处,中型矿床 24处,小型矿床 52处,矿点 240处。矿产种类有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已查明有储量的矿产 40种。

  (许 伟)

  【生物资源】 佛山市植物资源丰富,已查明并有较大经济价值的树种有 50 多科,约 200 种。主要林木有马尾松、湿地松、杉、落羽杉、水松、罗汉松、桉、相思、木麻黄、竹、樟树、凤凰木、木棉、苦楝、茶、桑等,另有荔枝、龙眼、柑橘、香蕉、大蕉、黄皮、柚、杨桃、芒果、桃、南华李、梅等果树资源以及数十种药用植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野猪、穿山甲、黄猄、狐狸、果子狸、箭猪、蛇、龟等兽类及爬行动物,有鹰、山鸡、夜莺、燕、百灵鸟、杜鹃、画眉等鸟类,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区。此外,以草鱼、鳙鱼、鲢鱼、鲮鱼、鲤鱼等为主的淡水养殖资源和鲈鱼、鲚鱼、银鱼等江河

  (市农业局)

  【土特产品】 佛山土特产品丰富,全市各区都有各具特色的产品。其中出名的有:禅城的佛山盲公饼、酝扎猪蹄(佛山扎蹄)、佛山柱候鸡、石湾米酒、佛山应记云吞面、海天豉油、豉味玉冰烧等;南海的西樵大饼、平洲福肉饼、九江煎堆、南海麻奢狗肉、盐步秋茄、平洲金丝柚、平洲石硖龙眼、官窑石碣西瓜、九江双蒸酒、官窑马蹄、南海沙溪马蹄粉等;顺德的大良双皮奶、龙江煎堆、大良膏煎、伦教糕、顺德鱼生、大良磞砂、南乳肉等;高明的合水粉葛、对川红茶、三洲黑鹅、合水肉姜、更楼肉姜、杨梅金皇芒果、合水西瓜、山桔、青梅等;三水的大塘黑皮冬瓜、乐平雪梨瓜、乐平小宝西瓜、三水家乡米醋等。其中,大塘黑皮冬瓜、乐平雪梨瓜、合水粉葛等获国家地理标志。特色旅游产品有石湾公仔、佛山香云纱(莨纱绸)、南海刺绣(粤绣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大良鱼灯秋色等。其中石湾公仔和佛山香云纱获国家地理标志。

 

  历史人文

  【千年古镇】 佛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澜石区域,距今约 4500 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来此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 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掘得三尊铜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

  【传统文化】 佛山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形成了秋色、“行通济”等独具特色的民俗。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 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2004年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古人描绘的“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产品种类齐全的古方正药历史有 400余年,涌现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是“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每年一度的“狮王争霸赛”吸引国内外广大武术、体育爱好者参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唯一“中国龙狮名镇”。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汉,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以至“佛山之冶遍天下”。张心泰在《粤中小识》中道:“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佛山狮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祖庙庙会、佛山秋色、十番、人龙舞、佛山彩灯和八音锣鼓等 14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月十六“行通济”始于明末,盛于清乾隆年间,延续至今并逐渐被赋予慈善等现代色彩,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加,200多年来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全市各地方还有各不相同的习俗,如官窑的“生菜会”、罗村的“乐安灯会”等。

  佛山是珠三角“美食之乡”,是粤菜发源地之一,有“食在广东,厨出凤城”之说。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和 2011年,顺德区和佛山市先后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中国粤菜美食名城”。2014年,顺德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美食之都”称号。每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

  【历史名人】 佛山人文荟萃,才俊辈出。

  封建社会前期,广东出现九贤人,后人都尊他们为先贤,其中佛山占了 4位:战国时南海人高固,东汉时南海人疏源,西晋南海人王范,晋代南海人黄恭。

  自唐至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佛山有文进士 786人,武进士 98人,举人近 4000人。其中文状元 5人、榜眼 3人、探花 3人、会元 7人、解元 25人。广东先后出现 9位文状元,佛山占 5位:澜石黎涌村的简文会,是南汉乾享四年(920年)的状元;南海人张镇孙(今属顺德)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状元;与简文会同村的伦文叙,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状元;顺德人黄士俊,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状元;顺德人梁耀枢,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状元。

  封建社会到朝廷做官的佛山人,很多都尽心为国出力、为民办事。广东先后出过 6位宰相,佛山就占了 3位,如南海人方献夫(明嘉靖年间宰相)和顺德人黄士俊(明崇祯九年宰相,后再任南朝桂王宰相)等。另外,佛山人戴鸿慈是清宣统年间协办大学士,以“诤言”名世。佛山人庞尚鹏,历经明朝嘉靖、万历两朝,官居左副都御史,敢于与贪污腐败的官吏作斗争,民谣赞他“亮如水,猛如虎”,称他为“庞铁面”,当代人认为他是封建社会杰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家。三水何维柏,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至尚书,敢于犯颜直谏,阻止皇帝几次劳民伤财的工程,坚决与奸臣严嵩作斗争。

  在岭南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的佛山人如繁星闪烁。明朝诗坛“南园五子”,佛山占其二(孙蕡、王佐);嘉靖年间“南园后五子”,佛山占其三(梁有誉、欧大任、吴旦)。万历年间的区大相,对岭南诗派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被誉为“粤东诗派皆宗海目”。此后,有“岭南三大家”之陈邦彦、邝露;“岭南后三大家”之陈恭尹、梁佩兰,“岭南四家”之黎简、张锦芳、黄丹书,以及“岭南近代四家”之黄节、罗惇曧。绘画方面,有广东现存最早的古典绘画作品的作者、南海人颜宗,有明代开创水墨写意新派的林良,有“开启广东画坛新时代”的黎简,以及杰出画家苏仁山、苏六朋。近代则有被称为独树一帜的“新写实主义”画家的黄少强。文学小说创作方面,有《粤讴》的创作者招子庸,有近代小说巨子吴趼人。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著名的粤剧艺术家有开粤剧改良先声的黄鲁逸,有“广东梅兰芳”美誉的千里驹,粤剧五大流派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廖(侠怀)、白(驹荣)都是佛山人。佛山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的武术名家有梁赞、黄飞鸿、叶问和李小龙等。

  教育科技方面,有撰写童蒙课本《三字经》的宋末区适子;在西樵山设书院读书讲学,使西樵山成为远近闻名理学名山的有明代霍韬、方献夫以及新会人湛若水;与陈澧并称广东大儒的清代朱九江;被称为广东第一位科学家的邹伯奇;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处南海之滨的佛山,得风气之先,有一批广东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南海人黄衷,嘉靖十五年(1536年)写成《海语》一书,是广东第一部影响较大的记述海岛及关于海外的书籍。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接种牛痘法传到澳门,南海人丘熹在澳门行医,亲身试种,鼓励亲友试种,效果甚佳。基督教由澳门传入内地后,高明人梁发在 1823年成为第一位华人牧师。顺德人梁廷枏,1844年先后写成《夷氛闻记》《海国四说》,介绍欧美各国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一批爱国闻人、华侨,学习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经验,办工厂,兴实业,使佛山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重要诞生地。他们之中,有:创办中国近代首家民族资本新式企业——继昌隆缫丝厂的陈启沅;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机器造纸厂——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的钟星溪;创办机器制造厂、生产出第一台国产柴油机的陈沛霖、陈拔庭、薛文森;创办南洋烟草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同时,产生一批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寻找救国富民之路的仁人志士,较为突出的有:合著《新政真铨》一书的何启、胡礼垣;发动和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的康有为;与孙中山并称“四大寇”的尢列;追随孙中山,继承中山遗志,为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何香凝。黄花岗 72位烈士中,佛山就有13位。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批杰出的佛山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他们中有参与创建广东中共党组织的“高明三谭”(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党的好女儿陈铁军、被彭湃誉为“红色花木兰”的区夏民、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的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黄甦、大革命时期就组织农民武装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吴勤。此外,跌打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刘传等佛山杰出人物,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市地方志办)

 

  行政区划

  【综述】 佛山市总面积 3848.48平方公里,下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 5个区。全市共有 21个镇、11个街道。其中,禅城区面积 154.02平方公里,辖南庄 1个镇和祖庙、张槎、石湾镇 3个街道;南海区面积1074.05平方公里,辖大沥、里水、狮山、丹灶、九江、西樵 6个镇和桂城 1个街道;顺德区面积 806.55平方公里,辖乐从、龙江、杏坛、均安、北滘、陈村 6个镇和大良、容桂、伦教、勒流 4个街道;高明区面积939.64平方公里,辖杨和、更合、明城 3个镇和荷城 1个街道;三水区面积 874.22平方公里,辖芦苞、大塘、白坭、乐平、南山 5个镇和西南、云东海 2个街道。

  【界线管理】 2014年,佛山市行政区域界线管工作有序开展。推进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印发《2014年度佛山市“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意见》。举办全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业务培训班。组织开展“佛山 -中山”线市级界线联检和“禅城 -顺德”线、“南海 -顺德”线、“南海 -高明”线区级界线联检工作。全面落实界线签约委托管理制度,市、区签订市级行政区域界线签约委托管理协议书,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测绘公司,承担界线委托管理和界线联检测量工作。佛山市民政局联合中山市民政局举行“佛山 -中山”线沿线毗邻镇街签订平安边界共建协议仪式,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和均安镇的代表分别与中山市古镇镇、小榄镇、东凤镇、南头镇、黄圃镇的代表在共建协议书上签字。各区分别与界线毗邻区重新签订区级界线平安边界共建协议书,结对开展平安边界共建活动。

  【勘界工作】 2014年,佛山市实施“南海 -三水”线勘界界线图成果验收,并对部分微调界线段实地勘察界线走向。完成对“南海 -顺德”线、“高明 -三水”线勘界档案整理和向上级政府报备工作。“南海 -高明”线、全市开展界线纠纷隐患排查,对发现的损毁界桩进行重设,并向沿线群众普及国家有关界桩管理的规定。

  【地名管理】 2014年,佛山市完成区划地名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升级和更新工作,依托区划地名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全市地名命名、更名审批工作全部实行网上办理。全年全市共办理建筑物、住宅区和道路命名、更名申请共 443宗。推进地名文化建设,编撰了《佛山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准备工作,并成立了由副市长王玲任组长,市府办、佛山军分区司令部、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局等 21个单位为成员的佛山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全市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吕龙锋)

  人口与语言

  【人口】 至 2014年末,佛山市总户数 116.25万户,比上年增加 0.29万户,增长 0.25%;全市总人口 385.61万人(包括未落常住户口),比上年增长1.05%。(注:根据公安部调整统计口径后的标准,全市常住人口均统计为非农业人口。)全市总人口中禅城区总人口 61.37万人、南海区总人口 126.52万人、顺德区总人口 127.1万人、高明区总人口 30.13万人、三水区总人口 40.49万人。全市总人口中,男性 191.72万人、女性 193.88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比上年减少 0.11‰;人口机械增长率为3.73‰,其中迁入 25988人、迁出 11665人。

  至 2014年末,全市共有外来人口 424.7万人,同比增加7.17%,其中,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的外来人口分别为 51.22万人、195.75万人、142.07万人、13.91万人和 21.75万人。

  (温威威)

  【语言】 佛山推广使用普通话,境内方言主要为粤语。

  佛山方言的类别与分布:佛山境内粤语处于强势,客家话属于弱势,仅通行于三水、高明、南海部分区域。禅城区域大致等于佛山原来的市区,通行粤语,无其他方言。南海绝大多数居民使用粤语,仅有和顺鲁岗的北洲和猛冲、松岗唐联的燕溪、松岗显子岗的大坑等村落有约 1000人使用客家话。按照特点的不同,南海粤语可分为五小片:一是桂城片,位于南海中部;二是大沥片,位于南海东部;三是官窑片,位于南海北部;四是九江片,位于南海南端;五是沙头片,位于南海西南部偏东。 以上粤方言属于珠三角片(南番顺小片),但在桂城西约的岐阳与健龙、桂城东二的新村、桂城叠南的乐庆有居民使用四邑片粤方言,但不足 1000人。九江镇的西岸为鹤山、高明所包围,语言较复杂,其中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鹤山茶山话(茶山话归属暂不详)。顺德基本属于纯粤语区,顺德粤语可分为五小片:一是大良片;二是陈村片;三是桂洲片;四是龙江片;五是均安片。其中龙江粤语接近四邑片方言。三水以粤方言为主,客家话则通行于迳口、六和、大塘、范湖等地部分乡村,三水粤语分为五片:一是西南片;二是芦 (苞)塘(大塘)片;三是金(本)白(坭)片;四是迳口片;五是南(边)范(湖)片。高明多数地域使用粤语,只有合水西部的官山、鹿田少数乡村使用客家话,使用人口约 3000 4000人。高明粤方言的内部则大致为三片:一是以明城话为代表的中、西部方言,使用范围包括明城、新墟、更合等区域;二是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西安、三洲、富湾;三是以人和、杨梅为主的南部方言。

  (淦述卫)

  民族宗教

  【综述】 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佛山市有少数民族 52个,常住人口 25.9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6%,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75.5%,其中 1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 14个,分别是壮族132263人、土家族 37384人、苗族 27688人、瑶族 22111人、布依族 9463人、侗族 8946人、彝族 3801人、回族 2889人、白族 1967人、土族 1772人、满族 1343人、黎族 1275人、仫佬族 1218人、仡佬族 1006人。少数民族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分布在全市各镇(街道)。

  至 2014年底,佛山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4个宗教。市一级宗教团体(按新的统计口径,天主教、基督教两会分别按 1个算)有 4个:佛山市佛教协会、佛山市道教协会、佛山市天主教爱国会、佛山市基督教两会(三自会和协会)。区一级宗教团体有 7个:禅城区佛教协会、禅城区基督教三自会、南海区道教协会、顺德区佛教协会、顺德区天主教爱国会、顺德区基督教两会、三水区基督教三自会。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 55个(佛教寺院 17个、道教宫观 5个、天主教堂 12个、基督教堂点 21个),教职人员 251人,信教群众 12.3万人。

  2014年,佛山市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 15人、政协委员 16人。宗教人士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 7人、政协委员 22人。

  是年,佛山市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社会稳定。承办由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的 2014年珠三角城市民族和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佛山市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改进服务管理工作,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问题,促进民族团结。深入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弘扬宗教优秀文化,出版发行《佛山佛教》,推动仁寿寺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佛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佛山市南海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张筠、吴劲瑜 2人分别获国务院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和模范个人称号。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分局国内安全保卫大队、佛山市顺德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泽英小学等 3个单位和徐敏彤、黄伟生、陈润明、张文辉等 4人分别获广东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和模范个人称号。全市宗教界全年开展扶贫慈善活动捐助合计 180多万元。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2014年,佛山市民族工作围绕“守望相助,共创未来”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一是通过报刊、微博、电视等多渠道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同时, 各区还印制大量民族政治法规及民族基本知识宣传小册子分发到相关企业和社区进行宣传,印制宣传民族团结的海报张贴宣传。二是组织少数民族运动员组团参加广东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高脚竞速等 9个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增进感情。三是在禅城区东方广场举办“民族团结同心行,携手共筑中国梦”大型广场民族政策宣传嘉年华活动,以艺术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吸引近 700名群众现场参与。四是在学校开展以“祖国好、民族好”为内容的中学生征文比赛,在少数民族人数较多企业举办游园活动,广泛普及民族政策知识。五是通过举办联欢会、座谈会,广泛听取少数民族群众建议意见,改善和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民族团结。

  【《佛山佛教》出版发行】  2014 2 13日,佛山市在佛山仁寿寺举行《佛山佛教》首发仪式,广东省民族宗教委以及佛山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首发仪式。该书是由佛山市民族宗教局与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地合作,成立专题课题组,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探访,对佛山的佛教资源及价值进行较为完整的挖掘和整理,取得的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佛山是佛教传入岭南较早的地方之一、佛山之名来源于佛教、佛教文化与佛山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部以古时南海为主、包括现代全市五区佛教发展历史情况的学术专著。佛山市市长刘悦伦为该书作序。

  【仁寿寺改造提升工程奠基】  2014 2 25日,佛山市仁寿寺改造提升工程奠基,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和佛山市有关领导出席,到场信教群众 1000多人。重新规划的仁寿寺,面积从原有的 19亩扩大到 45亩,通过提升仁寿寺硬件建设,丰富仁寿寺文化内涵,使仁寿寺成为集历史性、创新性、地标性于一体,承载佛山悠久厚重的佛教历史文化的佛教寺院,成为佛山寻根、正名、扬善的胜地。

  (梁礼臻)